目前,中國鋁業電解鋁自備電率在30%左右,相比之下,民營鋁業公司中,魏橋、信發、東方希望等公司的自備電率接近100%。對于這樣一個不能丟棄的核心業務,很明顯中國鋁業在控制成本上已經面臨競爭力嚴重不足的情況。
讓中國鋁業內部人員無可奈何的是,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也知道應該如何去解決,但受政策和體制的限制,中國鋁業面臨的問題就只能陷入尷尬的境地。
“建自備電肯定需要審批,這個目前都由國家電網統一管制,且有相應的規劃和配額。”王瑜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道,目前大多數電廠都為火力發電,必然涉及煤炭資源的調配問題,這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企業籌建自備電廠。但相比央企,民營企業多半會有更多的地方支持,國家對于自備電廠的政策和要求在地方的執行力度不夠,民營企業中也存在不少未批先建的情況。
“但是推動自備電的工程并不是你想干就能干的,中鋁這樣的企業,國家規定不能做的就一定不能做,甚至打擦邊球都不行。”姜志男一語道出中鋁這家曾經為中國工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面臨的矛盾。
行業下行是改革機會?
“越是困難的時候,改革的內部動力越強,付出的成本越小。”卸任之前,熊維平曾以這種心態來應對中國鋁業面臨的危機。這似乎也在中國鋁業內部達成了共識,姜志男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雖然當前行業不景氣,但對于企業本身來講比光景好的時候增效更有利。
事實上,從過去一年的虧損成績單中不難看出中國鋁業改革的方向和決心。2014年的虧損來源中,有15億來自對內部退養及協商解除勞動關系人員計提辭退福利費用。中國鋁業內部人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14年中國鋁業依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分別對辦理內部退養手續的員工、協商解除勞動關系的員工計提了辭退福利15.36億元。
其中,對2014年和2015年辦理內部退養手續的6819名內退員工計提辭退福利13.6億元,用于支付內退員工自內退之月到退休年齡期間的生活費、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等費用;對協商解除勞動關系的3104名員工集體辭退福利1.76億元,用于依法支付的經濟補償金。
根據中國鋁業年報顯示,目前中國鋁業母公司及主要子公司在職員工的數量約為7.57萬人,此次計提辭退福利的員工數量占總數約9%。“通過對標,公司現有員工已基本接近實際用人用工需求,2015年將不會再實施大批減員操作,僅按計劃對符合內部退養條件的3000多名員工辦理內部退養手續。”中國鋁業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事實上,人員冗雜、效率低下也是此前中國鋁業改革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
民營鋁企中的代表企業信發鋁電,其掌門人張學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做過對比。“在某個地區的工廠,壟斷央企的干部比信發的員工還多,信發的職工只有1100人,對方的管理人員就1100人。更別說成本、創新、管理和市場了。”
“這是很多人對大型國有企業的詬病,人員多帶來的生產效率問題是體制問題,也是以前沒有大型設備支撐生產時留下的歷史問題。”姜志男坦言。
“停產減員對企業控虧來說是好事,但一旦停產減員,就會有大批人員失業,特別是中鋁這種規模大的國企來說,它需要擔負提供工作崗位養活這些員工的社會責任,即使虧損它也必須養著。”王瑜表示,社會責任和企業發展產生的矛盾,在中國鋁業這類大型央企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巨額虧損的壓力下不得不進行改革,且改革的力度還必須大,這或是熊維平和中鋁員工口中行業下行下更有利的改革機會,人員減退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案例。
中國鋁業內部人員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目前中國鋁業的“出血點”主要集中在電解鋁和氧化鋁兩個板塊。電解鋁方面,受行業影響,這個板塊的虧損嚴重,其中撫順、連城、蘭州、貴州分公司的虧損較大,中國鋁業計劃通過采取市場化改革,加大自備電供應,爭取政策支持鋁、電聯合等措施,實現2015年的減虧。雖然氧化鋁板塊整體盈利,但重慶、河南分公司仍然出現虧損。目前重慶分公司已經停產,河南分公司屬于老企業,人員負擔重、資產老化、氧化鋁成本競爭力較差,目前尚在解決問題中。
“今年不論虧損還是盈利,對我們來說都是很艱難的一年,不論是出于個人收入還是業績考核,還是企業責任心,都是很大的考驗。”姜志男語氣略有沉重,目前尚不能對2015年中國鋁業的業績下定論,可以透露的是,即將公布的一季報相比去年同期將有很大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