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的企業不一定是壞企業,但一定是有問題的企業。”在與中國鋁業的首次接觸中,中鋁新聞中心新聞處副處長姜志男面對時代周報記者的采訪,毫不諱言。
2014年上半年,凈利虧損41.23億元,中國鋁業獲A股“半程虧損王”這一尷尬稱號。在此后的半年多時間內,外界對中國鋁業的關注點就一直集中在虧損額度上。3月,中國鋁業發布2014年年報,其以162.17億元的巨額虧損再次“加冕”“虧損王”。
年報顯示,大額計提、行業整體下行是中國鋁業虧損的最主要原因。不過,民營鋁業企業或發展副業,或借助地方優勢從成本上減少支出,并由此在行業下行的情況下仍然保持盈利狀態。作為行業龍頭的中國鋁業在大勢之下,依然不得不面對諸多尷尬矛盾的局面:企業發展和政策、體制限制的矛盾,減負控虧和擔負社會責任的矛盾等都一直困擾著這家巨型央企的步伐。
“現在糾結這些問題沒有意義,因為我們沒辦法打破現狀,只能從自身出發。”姜志男表示。2014年10月,董事長熊維平離職,成都原市長葛紅林走馬上任。在業內人士看來,葛紅林給中國鋁業帶來了更多的資源,其本人雷厲風行的領導風格或許將為中國鋁業帶來全然不同的新風氣。
162億元巨額虧損
2014年上半年,中國鋁業虧損超40億元;前三季,虧損進一步擴大至54億元。盡管,外界對于虧損早有心理準備,不過高達162.17億元的巨額虧損仍讓人大跌眼鏡。
今年3月下旬公布的年報顯示,中國鋁業2014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17.72億元,同比下滑18.07%;凈利潤虧損超過160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虧損更是進一步擴至173.42億元。
事實上,從2007年上市以來,這已經是中國鋁業第三次出現巨虧。據中國鋁業的年報顯示,其在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的凈利潤合計為127.26億元,而2009年、2012年以及2014年三年虧損合計達到驚人的290.70億元,是其利潤總額的2倍多。
前任董事長熊維平前后任職中國鋁業長達11年之久:2000年即擔任中國鋁業公司籌備組成員,后歷任中國鋁業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等職;2006年,調至中旅集團。三年后,又重回中國鋁業,并在2013年升任中國鋁業公司董事長和上市公司中國鋁業董事長。從2000年籌備,到中國鋁業上市,再到2009年熊維平回歸中國鋁業,中國鋁業一路發展壯大至國內第一的氧化鋁、電解鋁企業。
在熊維平主政中國鋁業期間,對于管理一個擁有24萬員工的龐大集團,他不止一次對外表露過自己對市場的無可奈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坦言履職期間沒有松過一口氣。
正是在熊維平回歸的這一年,中國鋁業出現首次虧損。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鋁價迅速下滑,在此后多年內一直未見好轉。
“沒有趕上好時候”的熊維平在回歸后的六年時間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2009年,中國鋁業內部啟動了以合并管理機構、壓縮管理層級、精干管理人員為重點的管理體制改革,這在央企里面是最早的。
此外,在發展戰略方面,熊維平一改過往中國鋁業單一發展鋁產品的模式,額外增加了銅業、稀有稀土、工程、貿易、資源和海外七大板塊,從單一的鋁到總和類礦業公司,產能與業務向國家西部和海外有資源能源發展潛能的地方轉移。
目前,中國鋁業旗下業務板塊主要分為氧化鋁、原鋁、貿易、能源、總部及其他營運等,多半也是當初熊維平改革留下的框架結構。其中,除了鋁板塊,其他多個板塊已實現不同程度的盈利。
在管理風格上,熊維平上任后主動降薪,內部人員對于其改革的措施也褒貶不一。
“領導的風格對企業肯定是有影響的,但我們目前在管理上還是比較民主的,任何正確的看法都會有一些分歧,但不影響整體的判斷方向。”姜志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說實話,如果這個企業是我個人的小作坊我早就放棄了,何必這么受苦。”熊維平在2014年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感嘆。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剛則認為熊維平接手中國鋁業以來面臨的行業壓力過大,在大環境持續惡化且中國鋁業攤子又鋪得比較大的情況下,僅憑熊維平一人之力無法扭轉中國鋁業虧損的大勢。
不過,熊維平本人卻并未將中國鋁業虧損的原因全部歸咎于市場。他認為,在民營鋁業公司尚能盈利的情況下,中鋁遭遇的挫折從根本上源于自身體制機制在危機中的集中爆發。市場下行和競爭力不足,這是導致中國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
發展與限制的矛盾
對于中國鋁業,外界關注更多的是數字。雖然2013年憑借一系列資產剝離實現了扭虧,但162億元的A股虧損記錄似乎讓中國鋁業多年的改革成效全部歸零。
中國鋁業在年報中解釋,2014年度減利的原因主要是中鋁主導產品銷售價格下降約2%—7%,去年對部分長期資產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準備,對內部退養和協商解除勞動關系人員計提辭退及內退福利費用,使公司由盈利轉為虧損。
在中國鋁業的氧化鋁、原鋁、貿易、能源、總部及其他營運等多個板塊中,氧化鋁和原鋁板塊是巨額虧損的主要來源。2014年,中國鋁業氧化鋁板塊稅前虧損為59.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虧41.67億元,增虧幅度為231.37%;原鋁板塊稅前虧損為63.7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虧35.83億元,增虧幅度為128.33%。
“電解鋁行業高利潤將成為歷史,并將長期處于微利狀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文獻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2008年以前,全國鋁冶煉產業尚處于高利潤狀態,行業利潤率高達10%以上,自2012年開始,鋁冶煉行業開始虧損,鋁制品價格也始終處于低洼地帶。
一個默認的事實是,電解鋁行業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電價的競爭,哪家企業的電價成本低,哪家的盈利狀況就好。
“電解鋁行業,一般用電成本會占據總成本的40%-45%。如果有自備電,差距就比較大。”卓創資訊的鋁業分析師王瑜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地區電價存在差異,此外,自備電和上網購電的價格也存在差異,而電價的差異往往能決定一家企業是否能盈利。
中國鋁業提供給時代周報記者的資料顯示,目前中國鋁業旗下有電解鋁業務的子公司有11家(含4家分公司),2014年的年產量為341萬噸,而這些電解鋁業務單元中有4家有自備電廠,但都沒有局域網。相比之下,有自備電廠(全自備)的電解鋁企業比網購電(全網購)的可節約成本2500—3800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