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底,2015年中報披露到了收官階段。曾經多次淪為A股“虧損王”的央企中國遠洋、中國鋁業相繼宣布上半年業績走出虧損的泥潭。
8月27日晚間,中國鋁業披露2015年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60.87億元,同比下降5.7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57.7萬元,同比實現扭虧為盈。
同日,中國遠洋也披露了2015年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99.72億元,同比增長0.1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97億元,同比實現扭虧為盈,增長幅度達183.31%。
顯然,無論是對于中國鋁業還是中國遠洋,能夠扭虧為盈都很不易。過去幾年,這兩家央企輪流占據著A股上市公司虧損榜首,一再刷新的虧損記錄使其飽受市場質疑,其慘烈下跌的股價也成為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噩夢。
財報顯示,2009年、2012年和2014年,中國鋁業實現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巨虧46.46億元、82.34億元和162.17億元,其中公司2014年虧損額度創下A股上市公司有史以來虧損數額的最高紀錄。而中國遠洋于2009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別巨虧75.41億元、104.48億元和95.59億元,其中2011年和2012年公司尷尬地蟬聯A股“虧損王”稱號。另外,2013年,中國鋁業依靠出售子公司股權以及政府補貼等獲得87.55億元的收益,避免被ST的命運;而中國遠洋則通過甩賣資產獲得84.26億元的收益,當年成功“摘星脫帽”。
與此同時,兩家央企的股價也踏上了漫漫熊途。其中,中國鋁業股價從2007年上市當年的最高價60元,一路下跌至2014年最低的2.97元,跌幅達95%;中國遠洋股價從2007年最高的68.40元跌至2013年最低的2.68元,跌幅達96%。
到了2015年,中國鋁業和中國遠洋的業績終于實現了大翻身,但是,扭虧為盈的背后,兩家公司隱憂仍在。
其中,中國鋁業2015年上半年僅2000多萬元的盈利,是建立在其投資收益高達11.79億元的基礎之上,包括出售公司持有的焦作萬方部分股份產生的7億多元收益。中金公司分析師認為,年初以來國內鋁價表現疲弱,未來公司盈利實現扭虧仍面臨一定的壓力。
而中國遠洋之所以能扭虧為盈,也并非因為公司主業有所改善,而是由于公司收到控股股東轉撥付的高達39.63億元的船舶報廢更新補助資金。對于下半年的前景,長江證券分析師認為,無論是公司的干散貨業務還是集運業務未來形勢都不樂觀。
由于主業短期內難有改觀,這兩家央企都寄望于未來通過資產重組來擺脫業績低迷的狀態。
中國鋁業今年6月宣布完成募資額達80億元的定增,其中47億元用于興縣氧化鋁項目,13億元用于中州分公司選礦拜爾法系統擴建項目,2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此外,公司還披露與母公司中鋁公司進行3項資產交易,分別是以6.17億元收購中鋁資源15%股權;與山東鋁業進行資產置換,置入中鋁公司全資所有的拜爾法生產線;收購包鋁集團高純鋁廠和輕金屬材料廠。
中國遠洋由于控股股東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擬籌劃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項,已于8月10日開始停牌,同日,中海發展也因為控股股東籌劃重大事項而停牌。此前中國南北車合并的例子,讓市場對中國遠洋和中海發展兩家航運央企進行整合充滿了想象力。廣發證券此前在一份研報中稱,二者重組必將帶來顯著的協同效應,重組之后船隊結構也能進一步優化,減少內耗,同時航線能夠共享,內外貿相結合,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等。
同樣是央企,與中國鋁業和中國遠洋相比,曾經的虧損王——原*ST長油的命運要坎坷得多。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ST長油實現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7.54億元、-12.39億元和-59.22億元,2013年公司還成為當年A股上市公司“虧損王”。在此期間,公司并未通過出售資產或尋求政府補貼來避免被ST的風險。雪上加霜的是,公司還對前期會計差錯進行更正并追溯調整,使得其2010年的業績由盈利883萬元變為虧損1859萬元,也就是說,從2010年到2013年公司已經連續4年虧損,因此,上海證券交易所于2014年6月終止公司掛牌上市的資格,公司也悲催地成為央企退市第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