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8日,中國門窗行業的發展史,注定將要在這一天駐足留墨。亞洲唯一的門窗展覽交易城——中國國際門窗城將在這一天開業。毋庸置疑,門窗產業與國民經濟其它重要行業相比,長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任其在市場中自由的發展。做為關注門窗未來走向,特別是節能門窗產業發展的記者,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國際門窗城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又將為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
挑戰與機遇:門窗行業從無序到有序的蛻變
回眸三十年,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巨變,這種加速的裂變效應,成就了中國的輝煌!技術的創新與革命,讓鱗次櫛比五光十色的建筑延著地平線伸展,欲與天空比高!與之不協調的是,極目環顧,今天二十一世紀的建筑上,安裝的大都是上世紀的門窗,猶如新衣上打上塊塊陳舊的補丁一樣刺眼、不和諧。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至少落伍了四十年……
中國的門窗因何膛乎其后,蹣跚徘徊,舉步維艱?
是市場需求的拉力不夠強勁,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嗎?顯然不是!北京一年新開工建筑面積就相當于歐洲的總和,全國每年新建建筑所需的門窗量更是高達五億平方米,如果再加上原有四百三十億平方米建筑中需要更新換代的門窗,年市場需求量高達六萬億元,行業拉動堪比汽車!
要解析這個謎,首先就要縱觀其發展脈絡,追蹤溯源。
截止2011年,全國共有大大小小門窗生產企業3萬家之多,再加上與之相配套的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其產業規模堪稱巨大。但在這三萬家企業之中,能夠達到產業規模的卻是鳳毛麟角。
這是行業的尷尬。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絕大多數人雖然沒有坐過奔馳寶馬,但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門窗雖然家家都用,卻很少有人對它去做深度的關注和探究,對其品質要求與其它諸如房屋、汽車、家電等等相比,也似乎格外的“寬容”與“大度”,大概沒有多少人會因為門窗的跑風漏氣、或者閉合開啟不順暢,就會像到4S店門前砸問題汽車那樣大光其火,更沒有多少人了解門窗在建筑節能中所起的作用,想不到門窗的保溫隔熱究竟能給自己家的空調省下多少電。
這種對門窗品質與節能性的“寬容大度”和“視而不見”所形成的消費習慣惰性,注定會使門窗行業的準入門檻降得比任何一種制造業都要低,行業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產生的惡果,只能是導致粗制濫造和惡性競爭,短期利益的驅動必然導致行業經營者良莠不齊,出現群體性的行為短視。在相當長的一個階段,只有市場供求這一個杠桿發揮著作用力。市場準入低,品質要求低,這無奈的“雙低現象”,使門窗長期徘徊在無技術、無規模、無創新的低層次產業階段。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調不到門窗的頭上,唯一能起調解作用的,只有市場價值規律。行業發展全靠市場自行整合淘汰,全靠行業自律,質量標準似乎也遺忘了這個角落而姍姍來遲……
艱難盤整的門窗行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終于迎來了歷史性的轉機。毋庸置疑,近十年是中國門窗行業增速最快的十年。少數敢為人先的行業有識之士經過若干年的積累,抓住機遇,瞄準國際目標,厚積而重發,在三萬家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的的骨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