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內墻抹灰
1.墻體與門窗框交接處抹灰層空鼓、裂縫、脫落
現象:工程竣工后,由于門窗扇開啟的振動,門窗框兩側墻面出現抹灰層空鼓、裂縫或脫落。
預防措施:
(1)木磚數量及位置應適當、門窗口上下第4或第5皮磚放置一塊,中間木磚間距不大于1750px,木磚應做成燕尾式并做防腐處理,埋設在丁磚層。固定門窗口的釘子長度不得小于lOOcm。木磚如有遺漏,禁用打人木釘代替,應采用圖5-1-1所示鐵件,用木螺絲同門窗框固定后,再用射釘同墻體固定(混凝土門窗口應采用此法)。
(2)非普通粘土磚及120磚墻砌體,應預先將木磚放置在符合砌體模數的混凝土預制塊中待用(非木門窗應預先埋置符合砌體模數的混凝土預制塊)。
(3)抹灰前用水洇墻面時,門窗口兩側的小面墻洇水程度應與大面墻相同,且此處為通風口,抹灰時還應當洇水。
(4)門窗框塞縫應作為一道工序由專人負責。木門窗框和墻體之間的縫隙應用水泥砂漿全部塞實并養護,待達到一定強度后再進行抹灰。
(5)門窗口兩側及大面墻必須抹出不小于50mm寬,高度不低于2m的水泥砂漿護角。
(6)木磚尺寸:雙面有貼臉(或筒子板)的木磚規格125px×275px×砌體厚(cm);單面有貼臉(或筒子板)的木磚規格為125px×275px×(框寬+有貼臉向門膀寬)(cm);無貼臉(或筒子板)的木磚規格:125px×275px×200px(小頭),并割成燕尾式(大頭300px)。
治理方法:將空鼓、開裂的抹灰層鏟除,如框口松動,用長50~60mm的40×40角鋼臥人框內,用木螺絲固定,并用射釘固定在墻體上(圖5-1-2),間距同木磚,然后將墻面泅水濕潤,重新抹灰。
2.磚墻、混凝土基層抹灰空鼓、裂縫
現象:墻面抹灰后過一段時間,往往在不同基層墻面交接處,基層平整度偏差較大的部位,墻裙、踢腳板上口,以及線盒周圍、磚混結構頂層兩山頭、圈梁與磚砌體相交等處出現空鼓、裂縫情況。
防治措施:(1)抹灰前的基層處理是確保抹灰質量的關鍵之一,必須認真做好。
(1)混凝土、磚石基層表面砂漿殘渣污垢、隔離劑油污、析鹽、泛堿等,均應清除干凈。一般對油污隔離劑可先用5%~10%濃度的火堿水清洗,然后再用水清洗;對于析鹽、泛堿的基層,可用3%草酸溶液清洗。基層表面凹凸明顯的部位,應事先剔平或用1:3水泥砂漿補平。使用定型組合鋼模或膠合板底模施工,混凝土面層過于光滑的基層,拆除模板后立即先用鋼絲刷清理一遍,甩聚合物水泥砂漿并養護;也可先在光滑的混凝土基層刷素水泥底漿一道,素漿用1:3~1:4的乳膠水拌合,刷漿時要適當加壓,隨即底層抹灰,以1:2.5~1:3的水泥砂漿用1:4乳膠水拌合,厚度不超過5mm,抹平掃毛經24h從相接處起,兩邊均不小于lOcm。
(2)抹灰前墻面應澆水。磚墻基層一般澆水二遍,磚面滲水深度約8~lOmm,即可達到抹灰要求。加氣混凝土表面孔隙率大,但該材料毛細管為封閉性和半封閉性,阻礙了水分滲透速度,它同磚墻相比,吸水速度降低75%~80%,因此,應提前兩天進行澆水,每天兩遍以上,使滲水深度達到8~lOmm。混凝土墻體吸水率低,抹灰前澆水可以少一些。如果各層抹灰相隔時間較長,或抹上的砂漿已干燥,則抹上一層砂漿時應將底層澆水潤濕,避免剛抹的砂漿中的水分被底層吸走,產生空鼓。此外,基層墻面澆水程度,還與施工季節、氣候和室內外操作環境有關,應根據實際情況酌情掌握。
(3)主體施工時應建立質量控制點,嚴格控制墻面的垂直和平整度,確保抹灰厚度基本一致。如果抹灰較厚時,應掛鋼絲網分層進行抹灰,一般每次抹灰厚度應控制在8~lOmm為宜。中層抹灰必須分若于次抹平。
水泥砂漿應待前一層抹灰層凝固后,再涂抹后一層;石灰砂漿應待前一層發白后,或用大拇指用力壓擠抹完的灰層,五指肚坑但有指紋(七八成干),再涂抹后一層。這樣可防止已抹的砂漿內部產生松動或幾層濕砂漿合在一起,造成收縮率過大,產生空鼓、裂縫。
(4)全部墻面上接線盒的安裝時間應在墻面找點沖筋后進行,并應進行技術交底,作為一道工序,由抹灰工配合電工安裝,安裝后線盒面同沖筋面平,牢固、方正,一次到位。
(5)外墻內面抹保溫砂漿應同內墻面或頂板的陰角處相交。方法一是先抹完保溫墻面,再抹內墻或頂板砂漿,在陰角處砂漿層直接頂壓在保溫層平面上;方法二是先抹內墻和頂板砂漿,在陰角處搓出30°角斜面,保溫砂漿壓住砂漿斜面。
(6)磚混結構的頂層兩山頭開間,在圈梁和磚墻間出現水平裂縫。這主要是在北方由于溫差較大,不同建材的膨脹系數不同而造成的溫度縫。一般做法是將頂層山頭構造柱(同標準層相比)適當加密,間距約2~3m;山頭開間除有構造柱外,在門窗口兩側增加構造柱。這樣使得圈梁和磚墻相交處的間距適當縮短,其伸縮長度分散在各構造柱區間內,有利于溫度縫變小或消失。另外,注意屋頂保溫層必須超出圈梁外邊線,且厚度不應小于375px,如圖5-1-3。
(7)抹灰用的砂漿必須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并具有一定的粘結強度。和易性良好的砂漿能涂抹成均勻的薄層,而且與底層粘結牢固,便于操作和能保證工程質量。砂漿和易性的好壞取決于砂漿的稠度(沉人度)和保水性能。抹灰用砂漿稠度一般應控制如下:
底層抹灰砂漿為100~120mm;
中層抹灰砂漿為70~80mm;
面層抹灰砂漿為lOOmm。
砂漿的保水性能是指在攪拌、運輸、使用過程中,砂漿中的水與膠結材料及骨料分離快慢的性能,保水性不好的砂漿容易離析,如果涂抹在多孔基層表面上,砂漿中的水分很快會被基層吸走,發生脫水現象,變得比較稠不好操作。砂漿中膠結材料越多,則保水性能越好。水泥砂漿保水性較差時可摻人石灰膏、粉煤灰、加氣劑或塑化劑,以提高其保水性。為了保證砂漿與基層粘結牢固,抹灰砂漿應具有一定的粘結能力,抹灰時可在砂漿摻入乳膠、108膠等材料。
(8)抹灰用的原材料和使用砂漿應符合質量要求。由于砂漿強度會隨著停放時間延長而降低,一般在20~3012的情況下,水泥石灰砂漿放置4—6h后強度降低20%~30%,lOh后降低50%左右;當氣溫高于3012時,下降值還會增加5%~10%。因此,抹灰用的水泥砂漿和混合砂漿應分別在拌合后3h和4h內使用完畢;當氣溫高于3012,必須在2h和3h內使用完畢。
(9)墻面抹灰底層砂漿與中層砂漿配合比應基本相同。一般混凝土磚墻面底層砂漿不宜高于基層墻體,中層砂漿不能高于底層砂漿,以免在凝結過程中產生較強的收縮應力,破壞底層灰或基層而產生空鼓、裂縫等質量問題。加氣混凝土的抗壓強度約為3~5MPa,因而加氣混凝土墻體底層抹灰使用的砂漿強度不宜過高,其抹灰工藝為:
1)抹石灰砂漿 配合比1:3(灰膏:中砂)石灰砂漿抹底灰,隔日抹中層灰(配合比同底層),再抹麻:刀灰面層。
2)抹混合砂漿 配合比1:2:9(水泥:灰膏:中砂)混合砂漿打底,厚8~lOmm,中層配合比同底層或用1:3(灰膏:中砂)石灰砂漿,厚8~lOmm,需隔日施抹,面層為麻刀灰或紙筋灰。配合比1:1:6(水泥:灰膏:中砂)混合砂漿,先噴1:3~4(108膠:水)108膠水溶液一道后施抹1:1:6底灰(厚8~lOmm),壓實搓毛,隔日抹中層,厚度5~8mm,刮平壓實搓毛,再施抹面層3~5mm厚(中層、面層配合比同底層),嚴禁用素水泥漿掛面。待干燥后(含水率不大于8%)可進行貼壁紙、刷油漆等工作。
3)踢腳板、墻裙需用水泥砂漿打底、罩面的部位,不宜使用加氣混凝土塊砌體,宜采用空心承重粘土磚砌筑。避免因水泥砂漿同砌體強度差異過大而產生空鼓、裂縫等現象。
4)加強抹灰中各層之間的檢查與驗收,發現空鼓、裂縫應及時鏟除并修補,不要等到面層施工后再進行驗收。
(10)抹灰工程使用的水泥除有合格證外,還應進行凝結時間和安定性復驗,合格后才能使用。
(11)禁止使用淘汰材料(如107膠),108膠應滿足游離甲醛含量≤1g/kg,并應有試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