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門標準化在2013年我國的木門行業呼聲很高,木門行業標準化生產的進程似乎不可逆轉。而作為定制門卻牢牢占據我國木門市場的大半江山。對于以中小企業為主,規模化生產能力不強的木門行業,面對標準化與定制化的岔道口,木門企業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呢?
定制化仍占據主導地位
雖然業內關于木門標準化的呼聲始終不斷,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的木門產業目前尚屬于定制化階段。
定制化木門,其實是一種木門產品的差異化戰略,它能滿足一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客戶。如果拋開價格因素,定制化也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體驗,比如某木門品牌對原材料、油漆工藝、營銷服務、售后服務等方面都進行了升級,其產品和服務的全面升級給消費者帶來的就是一種增值服務。
據了解,定制木門的基本流程是:客戶先選中門的款式、質地、顏色后,由木門銷售點的工作人員到現場實地測量尺寸,量完尺寸后將木門樣式、尺寸匯報到木門生產廠,才開始進入到木門的生產環節。正是因為我國的木門企業多以接受訂單的定制業務為主,所以生產規模往往局限于某個區域,難以形成大型的規模化木門企業。
據中國門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門業生產企業已超過1.1萬家。其中以小企業居多,往往是作坊式生產、設備簡陋、管理落后,而且缺乏自主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作研究所質檢中心付躍進也曾歸納指出,我國木門行業所存在的問題除了標準滯后,還包括企業規模小和品牌效益低等問題。 王永林表示,標準體系的健全和完善,確實有利于環保和結構調整,但是目前還不能照搬歐美木門企業的經驗,因為規模化生產所造成的庫存壓力,必然會對中小企業造成毀滅性打擊。而且由于市場需求是多樣的,尤其是隨著市場的發展,木門的裝飾屬性逐漸取代其功能性成為消費者最主要的需求,所以木門定制化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兩難選擇下的對立統一
一方面是標準化的呼聲不斷,一邊是定制化的國內市場現狀,針對兩個看似不可調和的方面,我國的木門行業該何去何從呢?
“標準化和定制化其實并不矛盾。”業內人士在解釋這一行業尷尬現狀時表示,標準化的目的是通過標準化生產,減少成本、降低消耗,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利益;而定制化木門卻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從本質上來講,這兩種趨勢都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的。”
中國林產工業協會木門工作委員會主任吳盛富也認為,木門行業的標準和標準化其實是兩個概念。標準是指行業規范,是主管部門對為企業制定的標準,用于規范產品的分類、技術指標、質量、安全性能等等一系列的標準,而標準化更多的是指生產過程。
“定制化木門也可以進行標準化生產。”業內人士表示,接受訂單的定制化生產是木門行業發展的必然。木門標準可以對木門產品的環保和機械性能等指標做出規定,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差異化的木門也可以實現規模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