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關鍵的是,當地的電價優勢能不能發揮出來。很多企業就是沖著資源優勢過去的,它配套的電廠、周邊的配套設施能不能建立起來,同時能不能發揮出來,這也是它能不能真正取得市場地位的重要因素。
專家認為,雖然西部地區具有成本優勢,但目前電解鋁企業西移的劣勢同樣明顯,遠離原材料產區和產品銷售區帶來的運輸成本上升就是最大問題。由于生產一噸電解鋁需要兩噸氧化鋁,而新疆又沒有氧化鋁,就需要從最近的山西運過去,但山西只有一個氧化鋁企業,遠遠滿足不了新疆在建企業的原材料需求。
有人曾算過一筆賬:未來新疆的計劃產能將超過1000萬噸,相應的就要有2000萬噸的氧化鋁配套,假設國內其他地區沒有變化,所有氧化鋁需要從山西運輸,就需要2000萬噸的產能配套,而目前山西的產能是960萬噸到1000萬噸,也就是說山西氧化鋁的產能還必須提升一倍,才能達到新疆電解鋁企業的需求。如果未來山西產能沒有相應變化,后期從國外進口,那么新疆企業的成本勢必上升。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不得不面對交通運輸問題。目前,從新疆至內地只有一條鐵路線,而在電解鋁企業建設生產初期,產量不大的情況下,運輸尚能保障,而后期全部量產,將有大批產品需要運輸。一旦遇到棉花運輸高峰,將會出現“鋁棉”互搶車皮的現象。這也是比較嚴重的問題。
季節性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在新疆地區,進入第四季度室外就封凍了,除了廠內設備可以繼續運行外,廠外是無法動工。這必須等到化凍以后,才可以重新開工。而當地季節性變化帶來的惡劣天氣,也可能削弱運輸能力。
冬季的運輸壓力、惡劣的自然環境、高于中東部的人工成本、技術人員的缺乏,都是擺在“西移”之列的電解鋁企業面前的一道道“坎”。
“西移”的出路
電解鋁是典型的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從企業個案式的發展角度來看,隨著能源的稀缺和電價的高企,企業走向西部,不是追風,而是一種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鋁土礦資源和能源一直是制約國內鋁工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我國鋁工業始終面臨氧化鋁原料和電力穩定供應的雙重挑戰。正是基于這樣的國情,《鋁工業“十二五”規劃》(簡稱《規劃》)把發展鋁工業循環經濟放在突出位置。《規劃》提出,到2015年,再生鋁達到580萬噸/年,赤泥綜合利用和高鋁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實現規模化。遵循循環經濟理念,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產生和排放,減少資源消耗。鼓勵鋁生產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發展深加工及鋁制品,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鋁工業發展方式轉變。
如今,大批電解鋁企業在西部建立新廠,如何規避電解鋁短期所帶來的污染問題?目前,政府對于電解鋁的電子輻射尚未有明確的規定,更多的只能是電解鋁技術和環境意識更成熟一些。專家指出,“只能說比原來的會好,但很多企業更多的還是注重經濟效益。這不僅僅是新建產能的問題,而是政府如何完善環保監管的問題。”
多位行業專家均表示,電解鋁行業產能過剩、污染嚴重等問題的解決不是某一方面的責任,而是一個多方需要統籌協調、合作處理的問題。關鍵還是要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并且堅持發展循環經濟,只有這樣電解鋁行業才能保持科學發展。
從電解鋁企業的切膚之痛,到上述專家學者的建議,不難得出結論,優化布局、有序轉移、堅決淘汰、總量控制才是電解鋁企業的破冰之舉、化危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