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嚴重過剩、需求低迷萎縮、企業虧損加劇……剪不斷,理還亂,正是當下電解鋁行業真實的寫照。這一困局,已成為政府和企業亟待破解的難題。在降本控虧的巨大壓力下,近幾年,許多企業把目光投向了能源富集、電價低廉的西部地區。然而,伴隨著西部電解鋁項目的相繼投產,中東部省份的電解槽旁依然是機器轟鳴。“西移東不退”,給已飽和的電解鋁市場平添了若干迷惘與憂慮----銀色之痛
“西移”的隊列
中東部地區能源和電價不斷高攀令電解鋁企業苦不堪言,而新疆、青海、內蒙古等西部地區低廉的電價和豐富的資源頻頻向企業招手,在這一高一低的落差下,電解鋁這股“銀色的河流”,紛紛涌向西部地區。在成本和收益的誘惑下,一嘲西移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據青海黃河水電再生鋁業公司網站公布,該公司已全面投產,目前已形成年產50萬噸電解鋁的規模。
2012年7月,在第十八屆中國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上,中國華能集團擬投資120億元,在甘肅平涼建設100萬噸電解鋁項目。就在同一個洽談會上,山東信發集團與甘肅省武威市簽約,計劃投資200億元,在武威建設年產達110萬噸的電解鋁產業鏈項目。
中國華能、中國神華、中電投、東方新希望、山東信發等企業,紛紛踏上西部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底,僅新疆一地在建擬建產能即高達1305萬噸,而目前全國總產能為2600萬噸。2010年以來,國內電解鋁產能增量90%以上投向西部地區,2011年電解鋁新增產能340萬噸,主要集中在新疆和青海。由此看來,未來幾年,西部省區或將成為中國最大的電解鋁基地。
“西移”的賬本
當前,電解鋁產能“西移”的洪流,方興未艾。引導這支“西移”大軍的燈塔,是生產成本的絕對優勢。
電價已成為制約電解鋁企業生產成本的瓶頸。據業內人士測算,每生產一噸電解鋁,需要耗電14000千瓦時,如果每千瓦時電降低0.1元,每噸鋁便可節約成本1400余元。西部等省區豐富的煤炭資源,使得該地區的電價與中東部省份相比,每度相差0.2元以上。更何況,在西部投資建設的電解鋁企業,同期配套建設了自備電廠。自備電廠每千瓦時電的發電成本小于0.3元,大大提高了噸鋁的盈利空間。據10月中旬長江有色金屬報價,AOO鋁錠現貨價約為15300元/噸,實際上,中東部很多企業的噸鋁生產成本已達到16000元以上,早已處于虧損境地。按此測算,如果生產基地移師西部,噸鋁成本便可增加盈利3000元。即便氧化鋁粉運進和成品鋁錠運出的費用大大高于內地,電解鋁生產企業還有1000元左右的盈利空間。因此,當西部省區出于GDP增長的動機,向電解鋁企業拋出“橄欖枝”時,這些電解鋁企業便甘心投入西部戈壁灘的懷抱中。對于在虧損旋渦中苦苦掙扎的電解鋁企業來說,這筆賬劃得來。
“西移”的憂慮
來勢洶洶的電解鋁企業涌現西部,讓業內人士不免擔憂,大規模投資引發的企業西進,會不會加劇電解鋁行業的產能過剩?這種擔憂不無道理。當前,電解鋁產能向西部轉移缺乏規劃和管理,中東部地區的產能退出機制又不健全,缺乏監督,產能過剩的勢頭難以遏制。趨之若鶩的電解鋁“西移”,雖會帶給企業眼前的盈利,但從中國電解鋁產能總量控制來看,由于中東部省份產業退出機制的不健全,會造成產能過剩的進一步加劇,幾年之后,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或會帶給全行業更大的負面效應。
與產能過剩相對應的是對電解鋁高污染的詬玻有人曾說,電解鋁不存在高污染。恰恰相反,電解鋁的高污染不可回避,尤其是電子輻射。在電解鋁產能過剩、污染不可避免的大背景下,企業去西部設廠同樣存在各種風險。對此,業內專家分析道:“西部省份尤其是新疆人工成本要比內地高。內地人去的話,工資肯定要給得高,才能干;另外,新疆地區招工比較困難。”
由于電解鋁生產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如果從東部地區聘請,將涉及到這些人員愿意不愿意過去的問題。所以,人員召集和管理將使這些企業后期面臨比較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