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一年間,我國的企業(yè)越來越知道與國際接軌,越來越知道走外向發(fā)展的路子,特別是不少企業(yè)熱衷于參加跨國公司的采購,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借跨國公司的船出海遠航,希望自己的企業(yè)能和跨國公司攀上“親戚”。可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往往得不償失,不僅沒有能攀得上外國親戚,反而自己浪費了不少的人力和財力,甚至“溺水”身亡,這種教訓是十分深刻的。國內企業(yè)面對“洋采購”一樁又一樁失敗的案例告訴我們,打鐵還得自身硬,攀“洋親戚”還得自己有真功夫。
家樂福的苛刻讓供應商生畏
隨著我國向“世界工廠”邁進步伐的加快,不少的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了全球采購中心,全球最大的兩家零售業(yè)“航母”家樂福和沃爾瑪早已在國內安營扎寨,國際商業(yè)企業(yè)設在上海的跨國采購中心已經達30多個。足見跨國商業(yè)企業(yè)在國內發(fā)展的迅猛。雖然有這么多的跨國商業(yè)企業(yè)在國內設立跨國采購中心,可是這些國際巨頭們對供應商相當苛刻。雖然他們采購商品的品種和數(shù)量不斷增多,可是他們并沒有因此而降低供應商標準。家樂福對供應商的選擇甚于對商品質量的選擇,對他們來說,選擇了合適的供應商,才有可能采購到合格的商品,沒有好的供應商,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家樂福對供應商要求的苛刻程度可能有點叫人無法理解。他們對供應商的選擇一般要經過半年或一年考察,才能決定供應商是否合格。然后對商品價格進行考察,考察后還要對供貨商產品的規(guī)格、質量進行嚴格測試和打樣,最后才給供貨商下生產通知單。跨國商業(yè)企業(yè)對供應商的考察內容分為廠房和生產狀況、質量管理、安全生產是否合乎勞動法規(guī)等,甚至連廁所是否干凈都要考察。除了重視質量管理外,他們對供應商的社會行為也特別關注。這是叫我們不少企業(yè)始料不及的。就是和國外跨國公司攀上親戚企業(yè)也不會是一勞永逸,他們還要不斷地接受洋采購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發(fā)現(xiàn)問題就有可能被取消供貨商資格。
誰有資格攀上“洋親戚”
那么,作為擠破頭皮想攀“洋親戚”者又是什么樣的狀況呢?他們有沒有功夫攀得上“洋親戚”呢?
考察參與跨國公司采購國內人員構成狀況,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主要有三類。一是政府或政府部門代表,二是大中型企業(yè)代表,三是手工作坊或個體戶代表。
第一類政府或政府部門的代表。他們參與采購的初衷是好的。為官一任,富民一方,任何一個地方政府都希望本地產品能夠走出去,占領外地市場,特別是占領跨國企業(yè)的銷售區(qū)域,更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所以許多地方政府按照計劃經濟時期的思維,動輒率領大隊人馬前往洋采購現(xiàn)場,可是結果卻常常不盡人意。原因是無論是家樂福還是沃爾瑪這樣的洋采購,他們歡迎的并不是政府或政府組成部門的代表,對他們來說政府官員的出現(xiàn)只會導致采購的低效率,只會使采購信息傳輸失真。所以雖然一方是一腔熱血,豪情萬丈,似乎志在必得,一方卻對此不置可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更多的是應該為企業(yè)搞好信息服務,為他們經營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企圖做越俎代庖的具體業(yè)務談判,往往得不償失。所以政府或政府部門代表參與洋采購只能稱作是渾水摸魚似的“渾水”。
第二類大中型企業(yè)代表。他們是參與洋采購的主體,同時他們也是最受洋采購歡迎的人,但是由于他們對洋采購的準備不足,心理不夠成熟,方法還欠妥當,所以相當多的時候都是失敗者。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的失敗呢?
筆者想,首先是他們對國外跨國公司采購還不習慣,也許自己的產品在國內很有競爭力,可是在國內的競爭力未必就能使國外跨國公司感興趣。由于消費習慣、生活水準、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異同,決定跨國采購的多樣性。也許許多供貨商在國內能靠人際關系打通銷售渠道,但對于國外跨國公司未必就能奏效。
其次是他們對國外跨國公司的采購程序認識不足。國內不少著名的大型商業(yè)零售流通企業(yè)對采購商品的要求也較苛刻,可是他們的苛刻程度比起國外跨國公司要差多了,我們國內哪一家商場對供貨商的選擇考察期要半年甚至一年?我們哪一家商場對供貨環(huán)節(jié)的控制那樣認真?我們國內哪一家商場在進貨時還考慮生產企業(yè)的環(huán)境治理狀況?所以國內大中型生產企業(yè)面對洋采購復雜的準入原則未必能夠適應,未必有那樣的耐心。
再次是國內大中型企業(yè)面對洋采購一哄而上正中了國外跨國公司的“埋伏圈”。作為供貨商的國內企業(yè)的愿望肯定是想把貨高價賣給國外跨國公司,可是國外跨國公司卻想以盡可能低的價格采購到國內的商品。如果同等質量的商品有較大的選擇范圍,那么就給國外跨國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能夠依靠種種手段打壓同類供貨商,千方百計使他們“自相殘殺”,而他們“坐山觀虎斗”,待以兩敗俱傷之時,才開始實施采購行動,你說誰是市場競爭的勝利者。
最后是國內大中型供貨商對國外市場需求產品研究不足。跨國采購除了在國內銷售,更多的產品可能都要面向國外市場。但是由于供貨商對國外商品需求研究不夠,常常犯“高射炮打蚊子”式的錯誤,雖然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是由于缺乏針對性,經常會空手而歸。這種大中型企業(yè)參與洋采購可以稱作“試水”。
那么第三類手工作坊或個體戶代表參與跨國公司的采購,他們成功率又如何呢?這些手工作坊或個體戶代表,他們最富有幻想力,有著開拓市場的野心,有著強烈的成功欲望,他們抱著僥幸心理企圖打開洋人大門的初衷當然是好的,但是由于他們自身的實力決定了他們的產品質量可能還不夠高,他們的信譽還沒有洋采購要求的那樣好,他們的生產環(huán)境更不能通過跨國采購公司的嚴格檢查。所以手工作坊或個體戶代表最好暫時不要鬧哄哄地參加洋采購,最好還是先在家里苦練內功,把實力和產品質量提高了再參加跨國公司的采購也不遲。因此這類代表在洋采購面前大部分會嗆水,不“溺水”而亡就是好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