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數量增速減慢,“進出”趨向平衡
中國木門廠并不少,有一定規模的就有6000多家,加上大小不等的作坊,有近1萬家。這么多的一個數量,其實是動態的。“進的”是一些增加木門線的企業:如從櫥柜、家具、裝修、地板、五金等行業涉足木門的,有的目前是依靠工廠其他產業收入在做依靠,從那里拿一些或多數利潤來養木門項目。如果這些企業在2011 年幾次重要的招商活動中,沒有找到相應數量的經銷代理商來幫助賣貨,取得一定的成交額,這個項目就有被“砍”的危險。
“出的”主要是:收購、兼并及關閉、轉行的,或“同行工廠加盟合作”的企業(如人家產品做得不錯,但管理、銷售上做得稍微欠缺一點,可股份合作)。目前“進出”已趨向平衡,部分老工廠銷售很吃力,新工廠開店慢又不賣貨,每月甚至難有一個簽單,2011年或將有30%廠商仍在煎熬中度日。
工廠數量增速減慢,折射出資金進入行業已開始趨向理性,行業將打破原來的單一僅憑賣產品就能生存的格局,要依靠真正適合消費者的產品來獲得市場,靠品牌、營銷、綜合力的比拼,贏得客戶、訂單。
產品標準化的增多,以標準應對非標需求
中國木門企業為什么發展不快,企業為何難做到10億以上的年產值?因為門的規格沒統一,難批量化、大規模化生產。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木門就標準化了,尺寸是2000*700(800)*35MM。
夢天認為,中國木門行業也要搞標準化,要形成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而不是定制化的生產,認為這樣才能把整個成本降下來。
比如,通過高度搞幾個模式,寬度搞幾個模式,厚度搞幾個模式,把市場上非標準門、非標準號變成規格的門、規格的號,再把這些規格的門、號由若干個標準鍵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那這個標準鍵,就會做成標準。潤成創展、圣象·合雅木門等,都在嘗試有自己特點的標準化。
當然,標準化要求機械化程度更高,在實木復合門、實木門領域都需要提升。
德國墨瑟的鋁包木門窗、鋁木復合窗,其標準化的體系就值得借鑒。另外,國內引用KURZ集團生產線的賽斯、采用意大利SCM集團設備的冠牛木門,大手筆的設備投資,提高了中國木門行業的機械化水平。標準化、機械化的推進,將深刻影響中國木門行業的整體發展素質。
減少渠道環節,不搞多級批發經營,點對點直接服務到終端
TATA在重慶開設8 家直營店,就是工廠直接服務到“市級終端”的一個例子。同時,夢天在“木門下鄉”中也表示:在整個渠道建設過程中,不搞多級批發,多級經營,要走點對點經銷,工廠直接就要服務到終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成本降下來,把實惠讓給農民。對于終端銷售,有的企業是做快消品的,如蒙牛,其團隊組員80%做過快消品市場。木門企業要用做快消品的務實精神和終端理念,包括一些做事的態度,來推進這個行業的終端銷售。
減少渠道環節,會引發渠道變革。經銷商經營理念改變也很重要,“變坐商為行商、變批發商為送貨商”,這種在快消品行業的終端主動銷售口號,鼓勵走出去,不倡導消極等客購門,這對行業固有的銷售思維,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