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9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經濟經歷了30年持續不斷的高速增長,其中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的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也面臨結構性調整,制造業從外銷轉向內銷是一個必然趨勢。從金融危機時政府的4萬億拉動內需計劃,到不久前改革開放30年慶典上,深圳市市委書記關于轉變城市發展方向的電視采訪,從中央到地方無不在傳遞這么一條信息:東南沿海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在30年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在是時候“騰籠換鳥”了……
筆者所在地浙江永康市,經過近20年的發展,防盜門、鋼木門產銷量都占到了國內總產值的70%以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門都,然而最近幾年來產業外遷的勢頭卻越來越明顯。 作為整個行業產業鏈最完備最健全的產業集群,是什么因素促使企業舍近求遠、避易就難的呢?
制造業內遷勢不可擋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1. 土地資源稀缺,當地“騰籠換鳥”,優先發展高利潤、高科技產業,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漸受冷淡。2. 勞動力資源緊張,當地人口不多機會多,身處產業中心在個人發展方面有先天優勢。外來務工人員由于家鄉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產業內遷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門口就業,并且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3. 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本身就是要引導制造業從外銷轉向內銷,近兩年來外銷遇冷,整體回暖周期漫長,國內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東南沿海出口近、內銷遠的區位特點使其劣勢大于優勢。
以上幾點,不僅僅是浙江永康,也不僅僅是門業,而是傳統制造業普遍面臨的問題。以IT 制造業大戶富士康落戶河南鄭州為信號,最近一段時間,制造業內遷之勢不可阻擋。
“不出去是等死”?
前幾天,筆者和幾家企業的老總們一起聊到產業轉移的話題,永佳門業老總應愛寶說:“轉移出去是找死,不出去是等死。”這句話可以說是代表了大多數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心聲。以浙江永康為例,工業用地價格已被炒到了100萬元一畝,而且極為稀缺,鄰近縣市的土地也已基本殆盡。金華市新開工業園區明確表示不歡迎門企進駐。不少地塊為進駐企業設定門檻,在投資額度、稅收、能耗、環保等方面嚴格把控,使得產業集群內各企業的后
續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在用工方面,每年春節后,各產業中心的火車站、汽車站都變成了人力資源市場,老板開著奔馳、寶馬親自招工的現象已成常態。每年的農歷正月、二月都是企業招工的高峰時間,究其原因,一是返廠工人減少,二是外出務工人員減少,還有就是企業的高速增長帶來更大的人力需求。并且,由于人力資源的日趨緊張,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普遍面臨人才薪酬暴漲、人才拔高使用和員工管理困難等一系列負面問題。以市場銷售人員為例,筆者見到的一個銷售經理2年內換了6家企業,每換一家,其薪酬就漲上去一大截,每家企業都成為他個人的鍍金站,多走幾家企業就多鍍幾層金。按理說,鍍金這么厚,也差不多能變成真金了,事實上呢?他每到一家企業都會吹噓自己在上家做得有多好,為企業帶來了多少客戶、創造了多少效益,實際情況是這人也確實有點水平,他每去一家企業就會抓住幾個客戶,把這些客戶帶到下家,從而增加他個人的砝碼。這樣的人缺乏職業道德,損人利己,走過之處罵聲一片,但始終還是會有人上當,原因就是這個行業太缺人才。還有一種人,也是今天到這家明天到那家,在企業跳來跳去,這種人沒有大的能耐,到每家企業都只是騙騙工資,每次出差費用報銷一大堆,卻沒有能耐找到客戶,銷售產品。以上兩種人在產業密集區內為數還不少,還有不少這些所謂人才的丑惡行徑不便細說,相信大家也都深受其害、深有體會。這些因素也就是永佳應總所說的“不出去是等死”的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