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建材企業出口轉內銷已經不再是熱門話題。現如今,經過了與國內市場的對接和磨合之后,真正在中國市場上站穩腳跟的門業品牌又占幾成?在筆者近一段時間的調查中了解到,那些曾經習慣了定單生產經營的外銷型企業大多在面對國內市場時會有些“水土不服”的癥狀。一是自身品牌意識的缺失導致他們在國內市場面臨重新開始的困境;二是市場營銷意識薄弱及對國內市場把握不準、營銷人才的缺失及渠道網絡組建的不及時等常常成為企業的發展瓶頸。由此可見,出口型木門企業想要真正適應國內市場,形成良好渠道對接,必須解決品牌樹立、渠道建設和營銷服務三大問題。
內銷面臨轉型之痛
從某一方面來說,中國外貿企業在遭遇出口寒流后的內銷轉型之變是當時的無奈之舉,但這一舉動卻讓建材企業最終發現了行業發展的“新奶酪”,國內市場潛力之巨大是很多外貿型企業當初遠未預料到的。記得曾經有一位外貿門企的老板表示,在金融危機出現以前,國際市場是非常好做的,只要產品質量過硬,在辦公室打打電話、發發郵件傳真,就會有多到做不完的訂單,危機出現之后,很多人才發現了國內市場巨大的發展空間。可以說,在全球經濟急劇變化的今天,出口轉內銷,為許多外貿企業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因此絕大多數企業在不放棄出口的情況下,已經將產品轉內銷市場的工作作為一項發展重點,“把國內市場做大”成了門業以及建材類轉型企業的一大發展趨勢。
在近幾年的各大專業展會中,又涌現出了數十家乃至數百家的門業新面孔。在內銷大勢下,門企間的競爭也愈演愈烈。在激烈的競爭下,外銷型企業在轉型中面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從企業自身來看,外貿企業在轉內銷期間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缺陷:第一,很多外貿企業只有生產、設計等部門,國內營銷渠道尚未成型,因此在快速組建的營銷隊伍中難免出現磨合不當、執行力不強、對市場把握不夠精準等問題;第二,以往的出口型門企生產的產品主要針對國外市場,他們更多只熟悉國外市場,對國內市場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在轉入國內市場之初往往將投放國外市場的產品換個包裝,甚至是不換包裝就直接流通到國內市場,難以與國內市場形成有效對接;第三,多數外貿企業在開發海外市場時并未注重品牌影響,他們中的大部分沒有自己的品牌,而當進入國內各大超市及建材專賣店時則需要自己的品牌,這樣一來很多企業在渠道發展過程中便更加被動。此外受通貨膨脹影響,專賣店員工的工資、提成在不斷大幅提高以及以年平均15%-30%的幅度遞增的物流運輸成本,也使得渠道成本成為當下轉型國內市場的一大阻礙因素。
把店開到三四線城市
在建材行業,常有“得渠道者得天下”的說法,雖然高昂的成本讓很多門企在拓展國內渠道市場時遇到了各種阻力,但在國內市場這樣一個龐大的消費基數下,任何品牌都有快速發展壯大的可能。現階段,多個數據表明,國內木門行業各地的需求量均在不同程度遞增,除京、滬、廣及各大一、二線城市外,三線甚至四線市場也正日趨呈現其強勁的市場活力。與大城市相比,中國縣級及鄉鎮城市雖消費能力有限,但其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市場空白卻十分誘人。與其死撐在人力、物流、店面等高成本廝殺局面下,倒不如轉身投入三四線城市,全身心的發展自身品牌。以大連盛友門業為例,在經過了近2年時間的磨合和對接后,目前的盛友門業已經逐漸擺脫了出口型企業轉內銷的種種局限,并日益呈現出嶄新的發展活力,其品牌渠道布局也由最初的寥寥無幾發展成如今遍布國內十余個省,其縣級市場的渠道組建及運營情況也十分良好。盛友門業侯馬專賣店的負責人曾表示,雖然侯馬的消費能力和市場容量有限,但正因店鋪容量及選擇品類有限,好的產品和好的服務口碑才能更加快速、準確地根植于消費者心中,形成有效穩固的地區優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