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在當下大熱的光伏賽道,硅料、EVA膠膜等材料都是緊俏品。
這其中,組件材料中的光伏玻璃卻患上了與硅片一樣的“癥候”——短期內的集中擴產可能引發未來價格的“內卷”,產能過剩的警告已經響起。
不可否認的是,今年以來,光伏玻璃的價格維持了上行走勢。根據行業媒體PVInfolink的數據,年初至今,光伏玻璃3.2mm鍍膜和2.0mm鍍膜經歷了四次漲價:當前28.5元/㎡和22元/㎡的價格,分別較去年末上漲了3.5元/㎡和2.8元/㎡。
然而,價格雖漲,但與堅挺的硅料相比,光伏玻璃未來盈利的穩定性卻令部分機構堪憂。
據中銀國際6月13日發布研究報告,光伏玻璃近月來的漲價令部分市場參與者認為行業已從底部走出,但該機構認為最差的時刻還未到來。
“光伏玻璃的過剩已不可逆轉,快速扁平化的成本曲線將侵蝕龍頭的毛利率優勢。就短期而言,各項成本的壓力將紛至沓來,令短期毛利率和市場情緒承壓。”中銀國際稱,受此影響,光伏玻璃龍頭的盈利增速將放慢,因此目前的估值水平偏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自去年以來,資本市場“炒”出了兩家千億市值的光伏玻璃概念股A股福萊特(601865.SH)和H股的信義光能(00968.HK)。但截至目前,福萊特總市值早已跌破千億;而信義光能近三個交易日的股價跌逾11%。
價格走出底部,長期效益卻受質疑
受到國內外各項利好政策的刺激,今年的光伏裝機預期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雙面組件滲透率不斷提高,光伏玻璃的需求也隨之進入提速期。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計,2023年雙面組件滲透率將達到50%,至2030年預計達70%,考慮到玻璃價格處于底部,雙玻組件更具性價比。
事實上,近兩年光伏玻璃價格走勢可謂賺足了眼球,經歷了劇烈的急升急降。
2020年至今光伏玻璃價格走勢數據來源:PVInfolink制圖:21世紀經濟報道
廠家與買家之間的供需交鋒,一度讓光伏玻璃短暫地成為了行業翹楚。只不過,與有著“印鈔機”之稱的硅料不同,作為下游組件的材料的光伏玻璃,廠家的議價能力卻不及上游。
2020年10月,玻璃價格大漲,導致終端買方無法接受組件價格的上漲。同時,玻璃的持續漲價為組件成本帶來沉重壓力,組件利潤縮水。
根據PVInfolink的數據,3.2mm鍍膜的光伏玻璃價格從2020年7月中的24.0元/㎡迅速上漲至2020年11月中旬的43.8元/㎡,累計漲幅82.5%。這樣的結果是,組件開工率大幅降低、閑置并開始向全產業鏈傳導。
價格在該節點急劇攀升的原因在于,光伏玻璃產能受到壓制,產品供不應求。因此,當時的行業協會與有關企業積極同行業主管部門溝通、匯報,反映行業發展的普遍訴求,并建議主管部門酌情放開光伏玻璃產能管控,支持光伏行業健康穩定發展。
于是,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2021年7月工信部印發的《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的發布,率領光伏玻璃行業進入加速擴產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玻璃行業具有強周期和連續性的特點。
由于玻璃制造的初始投資高、回本時間長,因而多數企業的擴產意愿與其當期利潤強相關,利潤高則愿意擴產,利潤低則可能無意愿進行擴產。此外,玻璃的生產也具有連續化的特點,如果停窯后再點火開工,一般需要1個月以上的重新烤窯時間,消耗大量燃料,啟停成本高。因此,即使供給過剩,但二三線企業也選擇虧損生產也是常見的現象。
然而,在下游裝機需求的刺激下,光伏玻璃迎來了大規模的擴產周期,但光伏玻璃廠商真的可以高枕無憂嗎?
規模效應能否延續龍頭優勢?
今年以來,光伏玻璃的擴產情緒積極。
以安徽為例,因其坐擁全國最大的超白石英砂基地,且天然氣等成本較江浙地區更有優勢,因此諸多玻璃企業選擇在安徽成立玻璃制造工廠。
據媒體報道,在4月21日到26日六天時間內,安徽委托不同單位組織召開了28場聽證會。如果這些項目全部如期建設、投產,當地光伏壓延玻璃產能將達到約9萬噸/天。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也將已建成投產、建成未投產、在建的項目進行信息公示,以“明示”當地光伏玻璃產能將面臨過剩的事實。
此外,由于今年的光伏玻璃維持住了漲勢,不少企業也選擇在上半年啟動擴產計劃。
6月1日晚,福萊特發布公告,擬定增募資不超過60億元,用于新建三座光伏玻璃項目,同時補充公司流動資金。上述三座項目共規劃建成9條光伏玻璃生產線,合計產能為10800噸/天。據悉,截至去年末,福萊特光伏玻璃總產能為12200噸/天。同時,福萊特還在今年3月宣布,擬投資60億元在江蘇南通新建6條光伏玻璃生產線,總產能7200噸/天。
信義光能也在2021年報中重申其產能擴張計劃,計劃于2022年新增8條日熔量各為1000噸的光伏玻。
2021年,福萊特和信義光能的市占率合計超過50%,寡頭優勢顯著。但即便如此,也不乏有后來者居上。
今年4月7日,旗濱集團(601636.SH)公告擬在云南省昭通市投資約51.8億元,新建4條1200噸/天的光伏玻璃生產線。旗濱集團表示,未來光伏玻璃項目全部順利實施,產能全部達成后有望超過1.3萬噸/天。
此外,南玻A(000012.SZ)、凱盛新材(301069.SZ)、海螺集團、德力股份(002571.SZ)、亞瑪頓(002623.SZ)、彩虹光伏等企業也投身在光伏玻璃的擴產投資中。
根據百川盈孚的數據,2021年光伏玻璃產量約為1112萬噸,對應日產量約為3.05萬噸。中泰證券預計,2022年和2023年光伏玻璃有效產能將分別達到5.76萬噸/天和8.73萬噸/天,若按產能利用率100%、原片成品率80%、深加工成品率95%(即1萬噸/天有效產能對應約0.76萬噸/天實際產量),估算2022年到2023年光伏玻璃實際產量約4.37萬噸/天和6.45萬噸/天,同比分別增長43%和48%。
這意味著,光伏玻璃在未來兩年內的產能將高速擴張,供需關系格局將被重塑。
值得肯定的是,對于玻璃行業而言,擴張所帶來的規模效應能加強對上游原料的話語權,因而如純堿、石英砂等原材料和天然氣的能源采購成本會更低。
可需注意的是,光伏玻璃制造所需的原料純堿也屬于周期性商品,且純堿工廠通常在夏季進入檢修期,造成價格上漲。
同時,企業新下馬的擴產計劃也體現出邊際效應,即單線規模越大,單位能耗、成品率、投資經濟性等指標越優;在單位能耗方面,大型窯爐內部溫度更穩定,具備更高的熔化率。
不過,在部分機構看來,隨著光伏玻璃進入新一輪投產擴張期,行業供需盈余正在擴大。中信期貨認為,2022年光伏玻璃名義產能已經過剩,中期全球光伏玻璃產能逐步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