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10點30分,在合肥住博會開幕儀式之后,住房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文林峰副主任針對住房保障與住宅產業現代化問題,在安徽國際會展中心報告廳做了一場精彩的報告。
在報告已開始,文副主任就對安徽省在住宅保障與住宅產業現代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與成果做出了肯定。同時指出目前房地產市場運行的五大特征,分別為限購令的效果非常明顯;全國土地市場低迷;開發企業資金鏈緊張;配套政策不完善;關于保障房等的基本法律法規尚不健全。
她以圖標的形式展示了保障房規劃的變遷。據悉,2009年至2011年的3年間,國家共新增廉租住房518萬套,新增發租住房補貼人口191萬戶。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質量問題,北京大興的一處保障房水泥不達標,湖南出現瘦身鋼筋等,讓不少需要政府給與住房保障的城市居民開始對"保障"表示懷疑。
文副主任認為,"質量是保障房的生命線,只有數量和質量都保障了,才是真正的保障房,才能真正地成為惠民工程。"而且現在保障房的分配問題也尤為突出,公平才能保證其惠民性質,而"公平",卻需要一套完整健全的全國聯網住房系統來保障。
在介紹住宅產業化的過程中,文副主任更是從政府、開發企業、建設企業3個方面來闡述了住宅產業化的推動工作。她說:"政府的重視在這一工作的推動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保證建筑質量的提高。"同時,住宅產業化離不開企業自主自愿地尋求轉型升級,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應地制宜,逐步推進住宅產業化的發展,很多地方在不斷地探索自己的住宅產業化之路"。
據介紹,住宅產業化,是以科技和創新為支撐,以新型建筑結構與通用部品體系為基礎,以標準化設計為引導,采用施工裝配化方式,選用符合模數標準的節能、環保、低碳類材料和部品,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全面提高住宅質量與性能,促進全面轉型與升級。
文副主任認為,保障房的建設要與住宅產業現代化相結合。"過去推進不順利是過于依賴開發商與市場,現在,政府手中有保障房指標,可以借以保障房為載體,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我們也鼓勵企業開發更多的質量好、成本較低的配套產品,以適應保障房建設需要。"
同時,她還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是抓政策,盡快出臺各層級的經濟激勵政策;二是抓標準,強制性標準修訂和新標準規范;三是抓體系,新型結構體系與部品體系及相互間的協調;四是抓保障,分層次推進住宅產業化;五是抓龍頭,提供保障房的設計水平;六是抓基礎,材料和部品方面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為了推進這一工作的進程,住房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還專門建立了保障性住房建設材料部品采購信息平臺,讓優秀的建材企業迅速找到新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下一步,還會邀請更多的專家進來,與各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國家級認證機構開展合作。目前,在北京已經出文要求保障房建材優先考慮該平臺上的企業,不久將在其他省份試點,力爭推廣至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