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大陸機床產值已連續兩年居世界首位,機床進口額和消費額更是連續多年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我國與德國、瑞士、日本、美國等機床制造技術先進的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同時,近年來韓國和中國臺灣的機床產業也發展迅速,2010年韓國機床產值居世界第五位,中國臺灣居第六位,且都保持60%以上的增速。在國際市場上,德、日、美等國的機床產品主要占據高端市場。相比之下,我國與韓國和中國臺灣的機床產品具有一定的趨同性,兩地與中國機床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將日趨激烈。受益于ECFA,中國臺灣對大陸機床出口仍將保持增長中國臺灣的機床產業為出口導向型,其中約占其產值80%的產品均出口。早在1994年,臺灣就已進入世界十大機床出口地行列,并一直保持著良好發展態勢。2008年,臺灣機床業產值達到47億美元,為世界機床第五大生產地區和第四大出口地區,出口額僅次于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等機床制造強國。除了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外,近年來臺灣機床產品出口始終保持較快發展。2010年,中國臺灣機床出口額為29.95億美元,同比增長79%。2011年1~8月,臺灣機床出口額已達到26.27億美元,同比增長42.7%。
中國臺灣每年出口到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機床價值約10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30~50%,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是其最重要的出口市場。而從中國大陸機床的進口來源來看,中國臺灣名列其進口國別和地區的第三位。可見,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機床業具有高度的關聯性。
與臺灣機床工具業相比,大陸機床在功能部件和中檔、中小型規格數控機床等產品方面競爭力還處于相對劣勢。尤其是在2011年1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實施以后,中國臺灣向大陸出口的部分機床產品將享受減、免進口關稅的待遇。根據早收計劃,有37種機床工具產品被列入其中,包括金屬加工機床、成型機床、和機床工夾具及零附件三大類產品。ECFA的實施有利于臺灣企業和產品競爭力的提高,并將進一步擴大對大陸的機床出口規模,從而擠壓大陸機床工具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如列入早收計劃的“切削金屬的數控臥式車床”,2009年的進口稅率為9.7%。按照協定,數控臥式車床在早收計劃的第一階段稅率降至5%,在第二階段降到零。不到兩年的時間內,該機種的稅率要下降近10%,這將會對大陸相關企業造成較大影響。據海關統計,近幾年我國對數控臥式車床需求很大,年均進口量約4000臺,涉及進口金額約3億美元,同時進口的平均單價逐年大幅增長。
另外,由于臺灣數控機床功能部件產業起步較早,已經形成成熟的產業化生產規模,制造成本較低,其產品技術水平比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工業發達國家略差,而高于大陸企業產品水平。其主要市場目標是為大陸中檔數控機床配套,并已占據50%左右的市場份額。2010年,中國臺灣機床零部件出口總額為7.8億美元,同比增長88.7%。其中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出口最多,金額為3.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7.4%,同比增長138%。相比之下,中國大陸數控機床功能部件產業起步較晚,一直是數控機床發展的瓶頸。其中,滾動功能部件雖已形成一定產業化規模,但競爭力仍低于臺灣企業產品。而數控刀架、數控轉臺、刀庫機械手,電主軸、擺角銑頭等雖然也有發展,仍屬起步階段。因此,減免進口關稅可能對大陸數控機床功能部件企業造成最直接、最嚴重的影響和沖擊。
韓國對中國機床出口比例達43%,企業望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2010年,韓國機床工業呈恢復性增長,產業規模再創歷史新高。根據美國加德納出版公司(GardnerPublicationsInc.)發布的數據,2010年,韓國金屬加工機床生產規模以44.9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五,同比增長63%;出口以16.8億美元位列第七,同比增長37%;進口以14.4億美元位列第四,同比增長34%;而消費則以42.6億美元排名第四,同比增長59%。可見,韓國已經成為世界機床市場格局中重要的一部分。
據韓國機床產業協會(KOMMA)分析,韓國機床產業能夠迅速從金融危機中復蘇,且多項指標均比2008年最佳業績的紀錄有了明顯上升。這一方面得益于韓國國內汽車、電子以及一般機械的內需企業恢復勢頭明顯,另一方面是由于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以及中南美洲等新興市場保持著持續增長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