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希望的是能夠讓中國的要素資源均勻地分布在產業鏈的前中后端各個位置上。中國不可能不制造,只是目前這種低端制造持續下去的結局是很可怕的金融危機將改變世界經濟格局與走勢,給我國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初見端倪,但它是否也會給我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并購公會經過多次討論和分析認為,制造業在較長時期內仍將是中國的立國之本,而快速提升我國主要制造行業實力的最有效方法,是與歐美國家的行業領先企業進行股權層面的深度合作。歐美公司參股中國企業比比皆是,而中國企業參股歐美大公司卻屈指可數,如今這種局面可能改變。 對外參股是"走出去"的高級階段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已經融入世界,進出口占GDP比重高達67%。但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位置卻堪憂。業界有一個描述產業配置模型的微笑曲線,它的前端是核心技術及核心零部件的生產,中端就是零部件的加工、組裝、裝配,后端是銷售和品牌。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中國企業集中在中端,前端的技術與后端的品牌和銷售通道基本掌握在美、歐企業手里。中國企業的利益被前后兩端往下壓,擠在了低價值的中端。20年前的微笑曲線,兩端與中間的價值產出差別還在可忍受的幅度內,可能差一兩倍,現在就到了5倍至7倍! 中國以無數的打工仔、打工妹的青春和汗水,以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和原材料,以過度透支的環境為代價,生產了全世界大約30%的商品,但是我們只獲得了全球同類商品價值五分之一的收益,我們實物產出的份額與獲得價值的份額嚴重地分離。現在的微笑曲線已經深深地凹下來了,不是微笑,而是苦笑了。 制造就在微笑,中國能一直笑下去,就是幸事。中國制造是宿命,是國家命運所在。50年后中國還要制造。我們設想一下,以中國這么大量的勞動人口和產業水平,怎么可能全都從事品牌、從事研發?我們所希望的是能夠讓中國的要素資源均勻地分布在產業鏈的前中后端各個位置上。中國不可能不制造,只是目前這種低端制造持續下去的結局是很可怕的。 必須看到,中國的煤、油、水等資源,按目前的消耗程度和技術水平,大約還能堅持30到50年。中國的人口紅利差不多快用完了,10年之后低勞動成本優勢不復存在。中國的環境約束也將成為不可逾越的瓶頸,有環保組織測算,以水氣污染為代價的環保代價已經占到我們GDP的5.8%左右。再過30年,即使中國想從事低端制造,也將沒有優勢了。那時,想在微笑曲線中呆在低端都呆不住,苦笑都不行,恐怕就只能哭了!拉美化的噩夢可能在中國重演。 為了擺脫困境,多年來我們曾經做過很多嘗試。開始時是用合資建廠來實現技術轉移、引進品牌,結果是外方一旦合資實現盈利就要獨資。而市場換技術也成了一廂情愿的泡影,結局是換來了落后的技術,反而丟了自己的市場。 產品貿易、原料貿易、要素貿易、投資品貿易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遞進階段,中國目前在前兩個階段,應迅速向更高級的要素貿易和投資品貿易過渡。參股歐美企業,就是在要素和投資品領域與發達國家相互融合。前一階段,歐美一些大公司不屑與我們合作。20年前提出中國參股境外實體企業、高端企業,我們也沒有條件,今天這個條件已經逐漸具備了。首先,中國經過了3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現在中國是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之一,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其次,中國的一部分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運營管理能力、對現代企業制度的理解等,也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第三,就是以數百萬留學生為代表的中國人,成就了"走出去"的人力資源條件,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最大的支持。第四,中國的國際形象大大改觀,特別是奧運會使得外國人對中國刮目相看。 目前的經濟危機則使歐美企業有了迫切的融資需求,而要素貿易最靈活的表達方式就是并購,最便捷、最靈活,也為大家都可接受。因此,現在可以說是出現了一個百年一遇的良機。我們應該抓緊時機大膽地"走出去"!參股歐美優秀的實體企業,當它的股東,當高技術公司的股東,當500強的股東,當那些品牌通道公司的股東。 應該說,中國現在許多行業都有一批具備"走出去"條件的公司,有并購的需求。這種并購開始并不是去簡單地收購人家,全盤接管,而是先參股,先成為人家的有投票權的、善意的、建設的股東,然后逐漸地再去深入地影響它們。這里所說的參股歐美實體企業,是一種以融合、結合、學習、提升為主要目的的投資行為,并非人們現在談論的"抄底"。抄底是一個財務投資或者投機的概念,低買是為了高賣。我們講的參股歐美實體企業,是相當長時間的持有,是把我國的要素資源配置到更能獲得長久的、戰略性利益的國家和產業中,是為了與歐美最優秀的企業進行深度的產業層面的結合,以提升中國企業的產業水平,讓中國的資源分布在整個產業鏈的各個部分。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