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中的轉型 "目前我們的冷軋價格處在4500-4600元/噸的水平,年前應該能穩住在這個價格上吧。"經歷了2008年7月到11月間,冷軋價格從6000多元的高點急跌至3000多元,陳得勝在回憶時仍心有余悸。 據中鋼協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0月,中國鋼鐵業出現全行業虧損,11月,虧損面進一步擴大到67.70%,重點鋼企11月份鋼材產量為2275.07萬噸,環比下滑16.30%,日產量環比下滑13.82%,減產幅度不小。2008年第四季度,出現了6年來的首次行業虧損。 鋼貿圈里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燒香買,磕頭賣",屬于典型的夾縫式生存。2008年末鋼廠這一輪減產保利、爭取出貨、力控損失的過程中,鋼貿商終于也享受了一把被鋼廠"倒追"的幸福。 除了寶鋼這樣直接走最終用戶渠道的企業,其它擁有市場營銷渠道的鋼廠們幾乎都想盡辦法。相比于有人眼看所購產品每天幾萬地虧,而鋼廠卻只給點杯水車薪的補貼,陳得勝認為鞍鋼的表現夠義氣。"由于貨都是提前1個月訂好的,在7到10月鋼價下跌期間,鞍鋼給我們每噸補貼有1000元。"這樣盡管市場價是賣虧了,也還能從補貼中賺到一些。 其實,對于鋼廠的單方面定價機制,鋼貿企業們一直有所不滿。崔建華在提案中說到:"價格競爭機制不利于鋼貿企業的發展與生存。作為流通企業,鋼貿企業上接廠商,下連用戶,上游的資源和下游的需求是鋼貿企業的生存之本。然而目前上游鋼廠未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擅定價格,也不顧下游用戶的承受力,利用鋼貿企業多而散不能形成合力的特點,單方面定價。" 張國鋒也覺得不甚公平:"鋼廠找代理商開會,從來都是宣布價格,而不是找我們商量價格。我們也不能做虧本買賣是吧?"上海市工商聯鋼貿商會則希望能增強議價能力,必要時形成"價格聯盟"。 或許最新出爐的鋼鐵業振興規劃能讓他們稍感安慰,此中提及"規范鋼材銷售制度,建立產銷風險共擔機制"。"這說明長期習慣無底價銷售的鋼廠在這一輪下行中,知道疼了。" 但對于鋼貿行業而言,最關鍵的或許還是如何解決因過度競爭而造成擠壓價格效益的問題。據記者了解, 特別是在價格失衡的情況下,當部分鋼廠首先作出調價信息后,便會有其它鋼廠調低價格,參與對貿易商的爭奪。而傳導至市場,就是各家貿易商也互相競價,惡性競爭。 雖然崔建華建議政府"實施出臺調控機制,規范產業鏈的利益相關方,參與到價格競爭機制中,避免價格非正常因素漲跌",但他更希望鋼貿企業本身能夠借勢實現"從傳統的鋼鐵貿易商向鋼鐵產業綜合服務商的轉型":上端向鋼廠延伸實現訂單式采購或做產品的定制加工;下游為客戶做剪切加工,實現門到門,點對點的物流配送服務,以服務增值獲取收益,成為鋼鐵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百營集團走向這個轉變花了3年時間,完善這個轉變用了5年。陳得勝說,他也開始這么做了。 "嚴冬"里的觀望 "歲末嚴冬",崔建華最希望被考慮的建議是,政府能盡快出臺關注鋼貿企業的相關優惠政策,并制定發展、規范鋼貿企業發展的相關規定(包括金融、稅收、開設鋼貿中小企業專項基金等),以期得到與國有企業在政策對等上的更多、更有實效的支持。 張國鋒則說他沒那么"理想化",除了希望能多討回些欠款過年,愛關注宏觀經濟發展的他希望內需真正能被拉動、經濟能盡快復蘇。"熬過這個冬天還不算,明年上半年可能是最難過的時候。我以往都會在年前備點庫存,等節后這一輪上漲時出手賺點,現在不敢了。"他說。 事實上,面對鋼鐵行業的快速下跌,國家自2008年四季度起就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包括11月份出臺4萬億增加內需、緊接著12月起取消出口關稅、2009年1月1日起取消鋼材出口實行的許可證管理,如今產業振興計劃也已出爐。國內大宗商品咨詢機構易貿資訊在最新報告中預計2009年一季度國家方面的激勵政策仍將不斷涌現。 但是普遍不樂觀的情緒卻仍然彌漫業界。一家大型鋼貿商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2008年在汽車客戶的訂單下降了50%,造船企業下降了60%,家電客戶去年下降30%后在今年1月份"趁著家電下鄉的機會"有10%-20%的反彈。 陳得勝更新添了一處憂慮,因為他聽說二月底三月初,會有來自烏克蘭的一批30萬噸的低價熱軋卷進入華東、新疆和華南市場,而韓國出口的萬噸鋼坯也已經流入。"目前我們賣的熱軋卷價格在3800左右,聽說他們的貨到港價格只有2800左右,這樣我們日子更加難過了。" 說完這話,他起身出門,準備去拜會下游客戶。"反正這幾天沒事做,不如去和客戶聊聊天,喝喝茶,送點特產穩定關系,順便打探一下明年他們的訂單狀況和生產計劃。青浦、寶山、松江、嘉定,都要去。"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