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近日,在重慶合川區清平鎮的興寶興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玻璃制品的燒制、冷卻、檢樣等各項流程。忙碌的車間里,合川區質監局邀請的質量技術專家不時與工人交流著。
這不是質量專家第一次到企業“問診”,可卻是興寶興公司負責人劉德高面對專家考察時最有底氣和自信的一次。因為,他新近投入的一批行業領先的自動化生產線,已能實現在原料控制、生產加工、出廠檢驗等環節的質量保障,產品合格率有了顯著提升。在合川區質監部門和技術專家的幫助下,興寶興公司建立起了“質量、安全、環保”三標一體的崗位責任制,不斷提高了供應、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環節的品質。如今,公司不僅承擔了山西汾酒和貴州茅臺等大型企業的酒杯、酒瓶生產,還擁有了產品出口經營權,產品已開始出口到奧地利等6個國家。2012年,企業實現年產值21935萬元;2013年,產值、收入、利稅有望同比增長20%以上。
在擁有數十年玻璃產業發展歷史的合川清平鎮,不少企業都經歷了玻璃產業的興盛與挫折。2010年,合川區質監部門深入調研,會同有關質量專家對清平鎮玻璃產業的現狀進行了“問診”:幾乎所有企業都沒有一套完整的質量技術體系和管理標準體系,面對市場競爭,大多選擇走低端市場路線。為推銷產品,不少企業不惜花費不菲的資金到沿海各地自設經銷部,像普通的小商販一樣銷售企業產品。“這種模式在前期雖然有收益,可越往后企業的經營就越困難。”當地一位從事玻璃生產十多年的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因為利潤微薄、成本消耗、資金回籠等各方面原因制約,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摒棄傳統模式,加大對質量提升的投入,建立符合企業實際的標準化體系,走以質取勝和品牌化發展道路……拿到合川質監部門和技術專家開出的“藥方”,不少企業不但沒有感激,甚至有些抵觸,理由主要是:傳統工藝做了幾十年,不能丟;投入新設備要花較高的成本,心里沒底;對質量和標準化體系一竅不通等。為了讓企業敢于創新,合川區質監局決定“以點帶面”,先讓部分企業嘗到“甜頭”。于是,他們派出專人帶領技術人員進駐企業,走入生產車間,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了解制約企業發展的問題,并為企業制定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技改戰略,“手把手”傳授質量管理知識,教管理人員和基層員工學習如何建立企業內控標準、企業標準等。
同時,為了使清平鎮的玻璃制造業整體上檔升級,走出發展瓶頸,合川區質監局以“質量強鎮”和技術標準戰略為抓手,經積極爭取,重慶市質監局和重慶市計量質檢院在清平鎮設立了清平玻璃產品檢測中心,使當地玻璃制造企業可以就地就近檢測。同時還確定了專門的技術人員,圍繞玻璃制品生產企業建立健全包括技術標準、工作標準和管理標準在內的企業標準體系,到企業進行巡回講解。定期組織“質量診所”、“標準化診所”專家深入企業,并邀請區內外有著多年質量標準化管理經驗的專家組,走訪企業生產現場,實地查看問題,通過對人、機、法、料、環全過程的考察調研,診斷問題,及時給出幫扶指導意見。
此外,合川區質監局還積極引導優秀企業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并正著手制定玻璃行業聯盟標準,擬定品牌培育計劃,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打造知名品牌。在重慶興寶興玻璃制品有限公司、重慶星源玻璃器皿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率先進行質量創新企業的帶動下,更多企業走上抓質量、創品牌的發展道路,清平鎮玻璃產業也因此獲得9個重慶名牌,14個涉外商標和1個中國馳名商標。據統計,2012年清平鎮玻璃產業總產值突破30億元。2013年1~5月,實現工業總產值13億元,同比增長29%,玻璃產品現已暢銷全國,并出口歐美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