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廉路足”引入“金鳳凰”
自古巴蜀,人杰地靈,富饒的天府之國有著獨有的魅力。
在眾人眼中,“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正是對蜀地山川雄偉險峻、風光壯闊秀麗淋漓盡致地詮釋。
蜀地“其地四塞,山川重阻”,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其能夠自成體系,獨立獨行,受外界影響較小。再加上巴蜀的雄、奇、幽、秀,其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世外桃源”。
正因為如此,近幾年有著“西南一霸”之稱的西南玻璃市場似乎也有種“與世隔絕”的意境。而此次西南之行,我們將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與國內其他地區玻璃企業處于虧損或者微利邊緣不同,西南地區玻璃企業普遍有著較好的利潤水平,已然成為為數不多的“價格高地”。尤其是近幾年,多數地區玻璃價格跌跌不休,西南地區的優勢更為凸顯。
對于西南地區的玻璃產業而言,由于基礎較為薄弱,當地玻璃市場產能跟不上需求,而外地玻璃進入又受阻于交通條件,所以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格局。
“一方面,西南市場遠離其他主流玻璃產銷地,供需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當地企業定價權相對較高;另一方面,西南地區玻璃產能規模偏小,而市場需求增長迅速,長期以來保持供不應求的局面。”中信期貨分析師張駿如是說。
細數西南地區的玻璃企業,除了本土的瑜虎玻璃、武俊玻璃等民營玻璃企業外,臺玻、信義、南玻等“高大上”的外資玻璃企業也陸續在此地“安營扎寨”。
此次走訪中,讓記者眼前一亮的是,LOW-E、白玻等一些高端產品的生產線已經上馬,走國標產品“差異化”路線似乎成了西南地區玻璃企業的一個共識。
話說“種好梧桐樹,引得金鳳凰”,但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山窩窩”西南地區而言,顯然“梧桐樹”的根基尚不牢固。那它究竟有何種魅力能吸引來這么多的“金鳳凰”呢?
湖北宜化集團重慶宜化化工有限公司永川貿易公司總裁唐志剛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奧秘。“過去的西南市場很落后,落后有落后的好處,在發展的時候就會有很大的空間。結合西部大開發戰略,西南地區房地產及基建市場潛力巨大,長期來看玻璃需求存在上升空間。”他坦言。
“除了考慮到玻璃有一定的運輸半徑,銷售有局限性外,當時最看重的就是該地區的天然氣成本低廉。”唐志剛說。
據了解,西南地區天然氣價格明顯低于主流玻璃產銷地價格,且氣源較為穩定。此次考察的幾家西南玻璃生產企業,均以天然氣為主要燃料,用氣價格在2.3元/立方米,甚至更低。
“以每噸玻璃使用200立方米天然氣計,燃料成本約為460元/噸,與華東、華南等地區相比,西南地區玻璃企業使用天然氣的成本優勢明顯。以同樣使用天然氣的內地某玻璃企業為例,每立方米天然氣價格在3.7元以上,每噸玻璃的燃料成本較西南地區的企業高出近180元,與華南地區的企業相比成本更高。”在張駿看來,在本地玻璃生產線短缺的情況下,相對低廉的用氣價格及穩定的供氣吸引了臺玻、信義等玻璃生產企業。
昔日風光漸黯淡
以前,西南地區玻璃企業的銷售集中在西南地區,流入其他省市的量幾乎為零。該地區玻璃產能相對較低,而隨著西部開發的快速推進,建材需求急劇上升,進而使得玻璃價格居高不下。各種因素疊加,促使西南地區玻璃企業的利潤持續攀升,西南地區成為玻璃圈的“世外桃源”名至實歸。
然而,去年開始,西南市場發生了明顯變化,僅是今年春節后的兩個多月時間內,當地玻璃價格就下跌了150元/噸,“世外桃源”的風光在漸漸消逝。
對于這一點,西南地區最大的民營玻璃企業——重慶瑜虎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陽家洪有著深刻的體會。“盡管當前西南地區玻璃價格仍處于高位,且整體庫存保持平均水平,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我們感到壓力倍增。”他向記者坦言,以往春節后價格一般會上漲,但今年不漲反降,降幅達到每噸百元左右,這種走勢是在大環境不好下的必然結果。
相較于往年同期,西南地區玻璃企業的壓力一方面來自庫存,另一方面來自資金。目前,多數企業開始主動涉足玻璃深加工行業,通過產業鏈延伸的方式規避原片市場的激烈競爭,以緩解自身的經營壓力。
談及西南地區玻璃市場的變化,不少業內人士將其時間點鎖定在去年。去年,該地區新增生產線大幅增加。
據了解,自去年6月開始,西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四川、重慶等地)逐漸上線點火玻璃生產線,截至今年4月,新增玻璃產能接近5000T/D,總產能達到15750T/D。
“不到一年時間,西南地區玻璃產能的增幅接近50%。另外,各家大型玻璃集團后期在云南、貴州等地均有生產線在建計劃,導致整個西南地區競爭異常激烈。”信達期貨分析師吳益鋒稱。
以前,西南地區得益于遠離競爭激烈的市場區域,公路運輸比較遠,水路運輸能力有限,再加之擁有得天獨厚的低價天然氣資源,其玻璃企業效益頗好。
“但是,自從各主要生產企業在成都及其他主要城市周邊大量建設浮法玻璃生產線,這種既有格局就被打破了。”長江期貨分析師楊小強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多數生產企業銷售價格大幅下滑,且沒有扭轉跡象。加之西南地區天然氣緊張,后期價格上漲勢在必行,而且環保成本提升,新增生產線需要建設脫硫、脫銷及除塵設施,企業經營利潤逐漸下滑。
新增產能的集中釋放改變了原來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企業之間市場份額的競爭壓力增大。與此同時,全國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對西南市場也形成沖擊,房地產投資額和新開工面積增速大幅下滑,導致玻璃等建材需求隨之回落,供應過剩壓力上升。
當前,除了內憂,西南地區的玻璃產業還受“外患”的困擾,周邊市場過剩的玻璃不斷向西南地區傾銷。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因交通原因,外地產品難以進入成渝地區,尤其是產能比較龐大的華北、華東地區,其普通產品運到西南地區銷售毫無優勢,這造就了西南地區相對獨立的市場環境。然而,隨著整個行業產能的過度增長,傳統意義上的核心消費市場中,競爭快速加劇。
“西南地區產能近兩年快速擴張,外地企業也開始入駐西南地區。其他地區為消化巨大的產能,也必然會將目光轉向西南市場。”在金晶科技期貨部負責人焦勇剛看來,未來的西南市場不再是一枝獨秀,“世外桃源”將會在日趨惡化的競爭面前土崩瓦解。
據了解,武漢等地的玻璃通過低成本的水路運輸(運費在150元/噸)流入重慶地區。在全行業不景氣背景下,市場競爭激烈,目前,除了湖北地區的貨源,陜西、湖南等地的貨源也在流入西南地區。
不過,受到重慶玻璃市場降價影響,原來200—300元/噸的差價逐漸縮窄為100—200元/噸,外地玻璃進入西南地區的難度越來越大。據陽家洪介紹,近期外埠玻璃流入數量有所下降,月均流入量從去年的2萬噸下降至目前的1萬噸。
對此,武漢長利玻璃期貨部負責人王成斌難掩心中焦慮:“過去,可以選擇到這里來,也可以選擇不到這里來,但現在,自身消化不了,必須要到這里來。”在他看來,西南市場目前的狀況抑制了華中地區產能的進入(湖北30%的產量銷往西南地區),勢必會加大華中地區的銷售壓力,華中玻璃企業后期的日子將更加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