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玻璃產量一直位居全球前列,但在平板玻璃、折疊玻璃生產和高效率回收利用等方面,還無法在技術上實現突破,依然需要美國和韓國等國家的技術支持。”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副主任趙巖說。
據了解,目前我國普通浮法玻璃產能過剩,但同時存在結構性缺口,一些電子玻璃、汽車玻璃、高檔建筑玻璃等還需進口;優質浮法比率偏低,僅為三成;玻璃深加工率僅為40%,而世界平均水平約55%,發達國家達65%—85%;加工后的增值率我國僅為原片的2.5倍,而發達國家為5倍。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浮法玻璃企業在產品質量、品種結構、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以及節能減排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優化存量的任務也日漸繁重。全行業對加快創新、提升浮法玻璃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有著巨大的需求和迫切的愿望。面對行業現狀,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是唯一的選擇。”陳國慶說。
據他介紹,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正在組織開展第二代浮法玻璃技術創新研發,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快推進我國玻璃工業的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步伐,增強總體競爭能力,最終超越和引領世界玻璃工業,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遏制產能過剩還需達成共識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長喬龍德坦言:“玻璃業產能過剩的根源是行業里沒有形成攻堅力量,在遏制產能過剩等方面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共識,一些企業只顧近期和目前的自身利益,卻置行業利益和發展于不顧。”
據了解,為規范平板玻璃行業投資行為、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國家曾多次發文,如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做好淘汰落后平板玻璃生產能力有關工作的通知》及《平板玻璃行業準入條件》等。
陳國慶認為,要按照《平板玻璃行業準入條件》的要求,嚴格控制新上項目。以法律和經濟手段,嚴格按照規模、能耗、物耗、環保、質量等技術標準和規范要求,運用關停、更新、改造、搬遷等方式,逐省落實淘汰落后產能,為先進產能騰出市場空間。對不符合行業準入條件和節能減排等要求的企業,提請政府相關部門采取懲罰性電價等有效措施,做到有保有壓。
他透露,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和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目前正在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門,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以有效化解玻璃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