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副會長兼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會長陳國慶指出:“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玻璃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矛盾,如重復建設屢禁不止、產能過剩問題日趨嚴重等。”
自2006年以來,國家相關部委多次發文遏制玻璃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但效果并不明顯。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原因在于一些企業對市場需求的過高預期,對資源、能源和環境剛性約束缺乏足夠認識。同時,平板玻璃項目多年來一直執行地方“備案制”,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為了發展當地經濟和吸引投資,沒有嚴格執行相關文件和產業政策,在總量上“失控”。
玻璃行業產能過剩近40%
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浮法玻璃生產線274條,其中在產213條,在產生產線的產能為8.8億重量箱,包括浮法、壓延、平拉等平板玻璃總產能12億重量箱。2012年,全年平板玻璃產量7.6億重量箱,銷量7.22億重量箱,產銷量連續20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但是,國內玻璃行業存在著嚴重的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問題,據粗略統計,生產能力已超出市場需求近40%,產能利用率只有63%。
據了解,在經歷了2012年的虧損后,玻璃企業今年的庫存量明顯低于往年和正常水平,再加上市場需求開始增大,使玻璃產品的價格普遍上漲。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平板玻璃行業的產能又開始增長。
據相關機構統計,今年國內將有16條浮法玻璃生產線點火,新增產能6000萬重量箱。而根據預測,即使到2015年,我國平板玻璃需求量也只有約7.5億重量箱。
我國的玻璃下游市場主要由建筑業、汽車行業和出口等組成,分別占玻璃消費總量的75%、10%和5%。進入2011年以后,新增產能連續釋放,在房地產萎縮和國家抽緊銀根等多重壓力下,平板玻璃市場出現了嚴重的供大于求,企業庫存增加,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多數企業出現虧損或面臨虧損。
“玻璃行業產能過剩的特點是存量大、增量快、布局不合理以及低水平同質化競爭的結構性過剩,如不進行有效化解,不僅將導致行業、企業效益下滑,造成資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費,還會影響和制約行業的進步和發展。”陳國慶強調說。
技術創新是突破口
專家指出,在當前浮法玻璃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不能再走規模擴張的老路。我國平板玻璃總量已經很大,約占世界總量的60%,但價值卻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同類產品。企業發展應由規模擴張轉向品種質量,改變片面追求規模、數量的粗放發展模式,積極尋求行業發展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