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兩個月時間里,筆者走訪了成都的近50家銅門企業,和企業主們一起回憶創業的艱辛,暢想未來的宏圖。成都門業之所以能夠集群式的跳躍發展,與以下因素有關:
與成長有關——
被訪者的平均年齡約35歲,40歲以上占30%,所有40歲以上的被訪者都有其他的創業經驗,產業鏈的牽引力和五金城的集聚力是促使這些被訪者轉而涉足門業的主要原因。
一些被訪者表示,一些陳舊的企業管理觀點,正隨著成都門業產業第二代企業家的成長逐漸消失。
與家族企業有關——
被訪者中女性企業家僅占8.3%,同時成都本地人口占被訪者的92.7%,本地人參與企業管理的可能性更大。
被認為目前在成都銅制門業行業中最受歡迎的人才是企業管理人才,其次才是產品設計人才。利用網絡吸引人才的企業占一半左右,被訪者中所有35歲以下的年輕企業家們都正在使用這種方式為企業招攬人才。
有一半的被訪者認為家族團結對一個地方產業的發展來說極為重要。
與產業鏈擴張有關——
30%的受訪企業已經涉足房地產、礦產投資等行業,但有75%的被訪者選擇在拓展業務時首要考慮“其他質地的門”,比如從防盜門擴展到銅門、鋼木門,也有20%的人選擇做大做強原有的產業。也有5%的企業選擇延長產業鏈,進入原材料、設備等領域。
與外貿有關——
成都的不少門業企業,尤其是防盜門企業,一開始就是以外貿接單起家,但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這些企業將重心轉移到內銷渠道的建設上來。70%的受訪企業目前以內銷市場為主,也有60%的企業表示接下去會重新來發展海外市場。
擁有自有品牌的企業占全部被訪企業的83%,其中,擁有三個品牌并使用自有品牌出口的企業主年齡均在35歲以下。
與渠道有關——
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認為,終端銷售網絡就是生命線。在國內市場,30%的企業選擇采用經銷商制,15%的企業選擇總代理制,更多的企業選擇的是經銷商制與總代理制相結合的模式。
58%的企業出口產品中的自有品牌僅占15%以下,做OEM供應商仍然是這些企業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式。但是大部分被訪者相當重視產品附加值的下一步提升,有83%的被訪企業已經至少擁有一件自有品牌,企業的自有品牌出口量在未來有可能提升。
與老牌產業集群有關——
在“對一個地方產業發展來說最重要的因素”選項中,70%的被訪者選擇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多數被訪者認為在過去10多年的發展中,成都市對門業發展時機的把握起了相當重要的推動作用。
75%的受訪者認為產業集聚程度可以彌補區位優勢和城市規模的暫時不足。由于多年發展,五金博覽會在國內外擁有非常高的知名度,這也是門業能夠在永康如此蓬勃發展的重要平臺。
70%的受訪者認為成都門業的下一步發展需要政府協調企業間的競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