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的商業邏輯,在銷售額不好的年景里,商家都會放棄開設新店的打算,不會再做無謂的投資。但是,現在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國內的木門制造企業大部分都是走賣場銷售的形式,而許多賣場都非常強勢,對商家開設新店有硬性的要求,因此許多的木門制造企業就不得不跟風開店。近幾年,隨著木門成本的上升、同行間競爭加劇、市場環境不好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國內的家居企業盈利狀況都是每況愈下。不僅如此,木門賣場除了要求木門制造企業必須根據跟進擴張外,其強勢還體現在日常管理上。
木門商“看天吃飯”處于被動
作為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行業,家居行業多少帶上了一層“看天吃飯”的色彩,許多木門制造企業在市場環境不好的年份十分被動。然而,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其實市場需求始終是有的,關鍵在于企業自身是否有抵御風險的能力,以及木門制造商是否能拿出設計新穎的產品來。
但所謂的強勢賣場并非是一面撞不開的墻,商戶與賣場本身就是魚與水的關系,兩者需要相依相存。商戶若想在這片水域中自由的游弋,自身的發展水平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至關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木門制造商,抄襲現象十分嚴重,往往在別人產品的基礎上改變一下或者調整一下細節,就成為了自己品牌的產品。這樣的木門制造企業又何談競爭力?何談話語權?
商家與賣場不平等的話語權
在木門賣場中,特別是知名大型木門賣場中,廠商與賣場間的話語權已經嚴重不對等。賣場之所以會如此強勢,是由其無法替代性決定的。在木門制造廠商生產出產品后,其必須要有一定的銷售渠道,而由于自己建店直銷的投資規模巨大,大部分國內木門制造企業都無力承受,因此不得不依靠大型賣場的地理位置和影響力,來銷售自己的產品。
由于國內的木門制造企業產品往往大同小異,因此在選擇產品之外,消費者還要考慮其售后服務的好壞,因此在購買時通常要貨比三家,而大賣場一般都有許多個品牌可以選擇,因此比起單一的廠家直營店,消費者明顯更加認可大賣場。同時從廠商角度而言,自己建店的投資成本至少也要幾千萬元,何況木門制造商自己建店,又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地點,知名度不夠也無法保證客流量,因此進入大賣場可以說是絕大多數木門制造企業的唯一選擇。
顯然,獨特的資源優勢使大賣場具有了強大的話語權,而廠商在和其的博弈中似乎沒有了立身之地。在記者的采訪中,許多木門制造商都將成本上升、租金上漲看做是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某木門品牌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人工成本與材料成本已經上漲了超過30%,而未來還有可能繼續上漲,同時,賣場的店面租金幾乎每年都在上漲,這在市場形勢不好的時候,無異于是前后夾擊。
在銷售渠道上,目前大多數國內的木門制造商并沒有雄厚的資本開設直營店,因此進入賣場的傳統形式一直被沿用了下來。但事實上,賣場并非是唯一的銷售渠道,國產制造商如果能夠打開思路,積極創新一些低成本又有適用性的新型營銷渠道,那無疑就會占得市場的先機。比如木門制造商應該考慮如何更緊密地與消費者連接,進行一種一條龍式的、可持續化的服務,隨時關注消費者的需求、建立自身的無可替代性,這樣才能走出賣場這一獨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