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寧表示,盡管收集補貼信息相當困難——由于被調查產品生產商獲得補貼的具體信息絕大多數屬于內部信息,因此不可能掌握每一被調查產品生產企業直接或間接獲得的補貼項目和獲益情況,并確定單位進口產品的補貼額——但4家企業仍然提供了充足證據。
在申請書中,中國企業主張歐盟向涉案產業和企業提供的補貼項目共計3個:德國“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共同任務”投資贈款(下稱“共同任務”)、德國東部地區“投資津貼”項目(下稱“投資津貼”)以及歐洲投資銀行政策性貸款。
在德國“共同任務”項目下,德國聯邦和各州政府直接以現金形式向特定“激勵地區”內的投資項目提供無需償還的贈款。在資助金額最高的地區,大型企業能夠得到的資助,最高可達投資成本的30%,中型企業最高可獲得40%,而小型企業最高可獲得50%。
“投資津貼”項目則是一項專門用于促進德國東部經濟發展的投資資助計劃,可用于“新投資項目”中的可折舊固定資產的購置或建造。
2001年以來,德國瓦克公司(及其前身)通過“投資津貼”和“共同任務”投資贈款的形式陸續獲得多筆補貼,總額高達4億歐元。此外,該公司在2002年、2008年和2009年還從歐洲投資銀行獲得了3筆政策性貸款,貸款本金總額為8.5億歐元。這意味著德國瓦克公司一家企業在三大項目中共獲得德國政府12.5億歐元的補貼。
“國貨”完全能滿足內需
何寧表示,對歐美韓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是避免國外產品壟斷、漫天要價的需要。“長期以來,我國多晶硅市場由進口產品壟斷,5年前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進口多晶硅現貨價格曾超過400美元/公斤。但隨著國內多晶硅產業的發展壯大,去年國內多晶硅有50%左右由國內廠商供應,國內領先廠商的生產成本基本可以和國際廠商持平。國內一線廠商如果滿負荷生產,幾乎可以滿足國內多晶硅的需求。”
公開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多晶硅產量由2008年的4685噸增長到2011年的82768噸,市場份額由2008年的28%上升至57%。
何寧認為,如不及時制止國外多晶硅的傾銷和補貼,一旦國內產業受到嚴重傷害,原材料話語權又完全掌握在國外廠商手里的話,未來多晶硅價格難以想象,太陽能中下游企業的商業安全和利益將遭受嚴重威脅。
就在商務部決定對此案進行調查之后,國內企業中出現了另一種聲音:一旦“雙反”成功,國外出口商必然會因被征懲罰性關稅而提高產品售價,這會提高國內光伏組件等下游生產商的原材料采購成本。
何寧對此回應說,初步估算的11.47%的傾銷幅度并不算高,采購成本也不會增加多少,而且市場價格最終是供需雙方平衡的結果,在目前需求尚待恢復的情況下,多晶硅價格將如何變動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國內下游企業目前遭遇的困境并不是由原材料成本上漲造成的,而是產能過剩、低價競爭。舉個反例說,目前多晶硅20美元/公斤下游廠商在虧錢,三四年前價格是200~300美元/公斤,廠商為什么反而賺錢呢?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顧產業的長遠利益。中國光伏產業只有牢牢把握原材料的話語權,具備完整的產業鏈,才能使產業實現長久健康發展。當下游產業伙伴不得不繼續履行和國外廠商簽訂的高價多晶硅長期合同,或不得不支付巨額合同罰金的時候,我們需要思考誰才是真正可以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何寧說:“目前我國多晶硅年需求量是10萬多噸。如果開滿生產線,江蘇中能一年的產能就能達到6.5萬噸,我們重慶大全有1萬噸左右,這還不包括其他幾家企業。因此滿足內需絕對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