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行業市場很大,但木門是個小行業。目前,木門行業尚處于“無寡頭”階段,幾個行業巨頭年產值相差不多,規模最大的企業年產值也未達到七億元。以孟氏實業為例,孟氏2011年銷售額近兩億元,在木門行業算是“富農”,但在整個社會,充其量能算個“中農”或“下中農”。可以這樣認為,如今木門生產企業的生存空間十分狹窄。
在這種行業背景之下,中國木門生產企業該如何發展?中國木門行業未來的發展形勢如何?這是木門企業老板關注最多的問題。筆者結合孟氏實業十余年的發展經歷,淺談木門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西兩大差距:機械化與標準化
中西方木門行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加工。而加工生產方面的差距,又體現在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標準化兩個方面。
之一:國外機械化程度明顯高于國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門行業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機械化程度的高低決定企業的發展。與國內木門企業生產車間工人扎堆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木門企業生產車間以設備為主,人為輔,一般4000—5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僅需要6—7名工人,工人人均年薪60萬元,這在國內已是一個總經理的待遇。
以孟氏實業北京公司合作伙伴——西班牙金宜(音譯)集團為例。在金宜集團的廠房里,產品生產流程實現了全自動作業,整個流程大致分為原材料自動出庫,到達生產線,進行裁切、烘邊等生產工序,再到產品出庫。工人僅需要在辦公室進行微機操作和監控。每一個訂單,每一個工件,都采用微機控制。
顯而易見,除機械化程度差別外,中西方木門行業所處的國情也有很大的差別。首先,歐洲已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自動化水平較高,生產成本很低;其次,西方發達國家木門行業標準以及相關配套行業標準已經較為成熟,這是產品批量生產以及全自動化生產的充分必要條件。
之二:國外行業標準化更為完善
2011年,筆者在與中國木材與木制品流通協會木門窗專業委員會張會長考察歐洲木門生產企業時發現:德國木門企業“地盤小,人更少”,一個包括老板在內共25人的企業,日產木門達300套,并且大部分產品是油漆門。而同樣的案例,在中國卻很難出現。其癥結不單在于設備的引進和人才的培養,更為關鍵的是,木門行業標準以及相關配套行業標準無法提供支持。
2005年,孟氏實業太原工廠曾經嘗試推行標準化、規格化生產,然而國內市場散淡,最后未獲成功。但是,由新疆出口到俄羅斯的標準化產品卻取得了良好成績。這說明,中國木門行業標準化的道路仍然漫長,需要結合國情創新發展,順勢而為。
集成配套將是木門行業發展方向
通過分析國內外經濟環境和市場形勢,筆者預測,未來木門行業將會出現兩大趨勢:一是,最多一年時間,木門行業的經濟形勢將會好轉,政府將會通過放松經濟政策刺激市場消費熱情;二是,5-10年內,木門行業將發生巨大變化,集成配套將成為一個重要發展方向,若發展良好,生產企業、行業產值將翻幾番。
其一,市場經濟政策將放松
中國經濟的三支主要力量,也是驅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出口。從投資特點分析,目前國內的投資環境并不樂觀,2011年下半年以來,政府投資疲軟;從消費特點分析,政府抑制購車、購房,致使內需不足;從出口情況分析,人民幣持續升值,造成企業成本增加。
如今,驅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問題,但國家是不會讓這種趨勢持續發展下去的,下一步,政府將會通過采取適度放松的經濟政策,刺激居民消費熱情。可以預見,不斷改善經濟運行環境是社會前進的必然結果。經濟政策的適度放松可能會從今年下半年或者2013年初開始。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市場肯定會在短期內復蘇,辦法總比困難多。
其二,木門行業走向集成配套
木門行業市場相對狹小,但是整體配套的市場巨大,整體家居、木作系統市場潛力非常大,其產值與單純做門相比將會翻幾番。這是未來木門生產企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如木門與家具、地板、墻板等配套。目前,規模化木門生產企業將木門與家具、地板、櫥柜等配套生產已經屢見不鮮。
孟氏實業的發展歷程就是木門行業發展的縮影。孟氏從裝飾材料行業起家,經歷了裝飾材料、線條、板材、墻板、門板、木門等發展階段逐漸具備了現有的規模。孟氏實業整個發展過程,就像一個不斷擴大的扇形。如今,孟氏已經形成了木門多品牌運作體系與整體家具相結合的集成配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