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總有那么些讓人印象深刻的“黑榜”,但沒有哪年像今年一樣上演如此之多的“羅生門”——被媒體曝光的企業指責媒體報道不實,被相關部門檢出不合格產品的企業說各自依據的標準不同,給品牌抹黑事件的企業稱自己“被構陷”……在一系列轟轟烈烈的曝光事件后,真相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依然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在期待企業誠信經營的同時,我們還在期待相關政府部門的有力監管、標準的跟進和統一。或許只有當這些客觀條件都具備的時候,才不會有這么多被曝光的企業如此“理直氣壯”。
達芬奇密碼
2011 年7月10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播出的《達芬奇“密碼”》讓家居行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只是這種關注并不是以家居人期盼的方式。據央視報道,達芬奇所售的家具聲稱是意大利生產原裝進口的、使用名貴實木的“國際超級品牌”,實際上并非進口,甚至有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輿論一片嘩然之際,達芬奇家居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并以黑衣墨鏡“消費者”的怒斥和潘莊秀華的痛哭流涕告終,活脫脫變成了一場鬧劇。但事情并未就此打住。隨后,達芬奇陸續發布聲明,否認媒體對其的指控,并表示期待政府相關部門的檢驗。到了11月24日,達芬奇家居認為廣東衛視的某報道侵權,其發布的聲明也將7月中旬央視《每周質量報告》首發的達芬奇家居涉假的報道稱為“虛假”新聞,表示目前仍在配合相關部門進行調查、解決消費者投訴及向媒體答疑,并稱期待行政機關做出 “公正的最終調查結論”。
點評
從信誓旦旦的保證到發布會上的痛苦流涕,從最初的道歉到目前“遭到構陷”,達芬奇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目前仍是撲朔迷離。雖然達芬奇部分產品在國內保稅區的“一日游”確實合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部分達芬奇銷售人員在銷售時隱瞞了“產地”等重要信息,達芬奇本身的產品標示也不夠準確。盡管一再強調媒體報道有誤,經歷了這么一場風波,達芬奇再委屈,估計也不會有太多的消費者買賬了。
達芬奇事件并沒有塵埃落定,畢竟還在等“最終調查結論”,我們也無意做過多的判斷,但行業會感謝達芬奇,因為它促使家居賣場徹查洋家具的身份,使得代理和銷售更加規范;消費者也會感謝達芬奇,因為它給“迷信洋品牌”的消費者們上了深刻的一堂課——洋的、貴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經歷了風波和教訓,希望行業和消費者都能成熟起來,而企業能從中學到誠信是多么重要的一課。
宜家一年四發召回令
2010 年的“兒童窗簾”召回事件仍讓人記憶猶新,2011年宜家再次遭遇了召回門。今年,宜家總共發出了4次召回令,包括玻璃杯、咖啡壺/茶壺、折疊兒童帳篷和帕克思奧爾蘭PAXAURLAND玻璃鏡門,原因都是“使用中可能會破裂,導致使用者受傷”。而在今年發出的前兩個召回令中,宜家都承諾“決不會降低對產品安全的要求”,這句話卻在后兩次召回令中悄然消失了。
點評
頻繁地主動召回產品,這種舉動對于宜家來說可以理解為大品牌認真負責的表現。要求企業不出錯或許是苛求,畢竟“人無完人”嘛。但恐怕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召回頻率之高。如果一個企業足夠負責任,那其在出售產品之前,應對質量和安全方面的掌控更得體,將影響安全的不良風險控制在最低,否則只會給人留下“偽負責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