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本出人意料奪得了世界冠軍。許多人都想知道其中的奧秘,但直到其退役后才在自傳中寫道:"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跑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過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標定在40千米外的終點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山本將大目標分解為多個易于達到的小目標,一步步腳踏實地,每前進一步,達到一個小目標,使他體驗了"成功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強化了他的自信心,并推動他發揮穩步發展潛能去達到下一個目標。
做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先學會賺小錢,才能學會賺大錢。做好小企業,才能發展成大企業。隨著中國門業近些年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門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同質化競爭也越來越嚴重,市場利潤更是被擠壓得越來越薄弱。中小門企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進而快速發展,需理清企業好思路。
制定適宜的短期目標與計劃
根據大量的調查分析發現,許多的中小型門企都有著自己的雄心壯志,口號必呼:在X年內做到走在行業的前頭,多少強!乍一看,沒錯。有著很長遠的打算,有那種做大做強的氣勢。但是深入一談,對于這個月目標是多少,以及下個月有什么打算,涉及實質類的東西幾乎說不上來。5年前,筆者在走訪一家剛成立的加工廠時候,該加工廠老板坦言:"我們目前的目標是生存,一年3000樘是我們的目標。"幾年后在該廠5周年慶上,該老板講到:"我們下個月的目標是3000樘。"從年產3000樘到月產3000樘,該企業很好的實現了自己短期目標。假設當初在成立加工廠之初,他們一下制定月產3000樘的目標,而沒有相應的短期目標,相信結果是相當的渺茫。
建設管理系統打造企業文化
隨著用工荒的加劇,作為勞動密集型的中小門企更是面臨著用工難這一問題。少人或沒人干活,而為了留住員工,不少老板也是想盡了心思。一個小企業老板這么抱怨道:"為了留住他們,我也想盡了辦法,譬如:保底計價, 工齡獎, 表現獎, 滿勤獎, 老人介紹新人獎,8 小時以外加班費。還在工廠設立了臺球室,卡拉OK 等等,可是工人還是一直走。"
筆者認為,搞好企業環境和設施,如臺球桌、卡拉OK等等當然是吸引員工的一種方式,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還應該從根本上解決留人問題。要想辦法留住人,除了物質回報和硬件設施,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員工在企業里能夠開心的工作,并且幫助員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另外,企業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儲備,因為優秀的員工是自己培養出來的。雖然中小企業文化己成為理論界的一個熱點,但在中小門企文化上的自覺建設方面還處在初始階段,還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而打造適合的、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也是企業壯大必不可缺的因素。
自主創新 提高競爭力
企業需要創新,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然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企業并不多。對于中小企業,如果真的能做到創新,在效率上很有可能與大企業一較高明低。創新肯定要投入,投入以后能否獲得回報?能獲得多大的回報?這對企業來說恐怕是關鍵。技術創新成功的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差別利益,建立起一定的相對競爭優勢。中小企業要想保持和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惟有堅持不斷創新。而目前的現實是,一方面中小企業重視自主研發,因為市場已經無數次證明,沒有核心技術和產品,就無法站穩腳跟;另一方面又苦于實力較弱,無力開展自主研發。
采取多向度創新,一方面中小門企可以獨立進行自主創新,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拒絕和大門企的合作。如果能采取合作的方式,創新的時間和成本會大大縮短和減少。
近日筆者在走訪一家工廠看到,該工廠剪折板的工人竟然都是中年以上婦女。該工廠老板介紹,他們去年之前也都是聘請一些熟練工人來做,但是今年工人難招,加上成本太高,他們就自己研發了這個機器,不是熟練工也可以操作。這些女工平均每兩個人1個小時就可以生產出51樘門,頂得上好幾個熟練工。而且,她們的工資還不到熟練工的1/3,降低了成本,當然也就更有市場競爭力了。
看來,技術創新的確是應對成本上漲的有力武器,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更是如此。哪怕是一項小的創新,也會為企業節省成本。即使只能節省很少的成本,也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因為賺小錢也是賺大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