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喬丹到中國科比,iphone到hiphone;從草根中催生一個又一個明星,從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山寨版劉德華到山寨版周杰倫。曲同氏到曲臣氏,李明到李寧……
當我們在山寨這條路上漸行漸遠時,山寨的意義已經暗暗再轉變,它將平民精神迅速放大,“山寨春晚”節目選秀如火如荼,《山寨男人裝》,最平民化的時尚,最全民的娛樂應運而生,山寨越來越從一種表層的形式轉向文化內涵,直插本質:從草根化、平民化中創造自我成就之路,自娛自樂、天下共賞。
這就是全民皆大歡喜的“山寨現象”。
有人說在現今數碼產品中,山寨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炮火,在抄襲與超越的羊腸小道上一路狂奔,尤其是掙脫了牌照的束縛,握緊了低成本高回報的福祉之后,它摧枯拉朽的震撼力與病毒營銷的感染力,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行業潛規則,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式山寨,哈哈。
信手粘來一份報紙,一不留意你會被所謂的“新聞”蒙蔽,仔細推敲,哦,原來是企業做的宣傳軟文,是“山寨”新聞,也是軟性廣告。
軟文山寨版 也有“專業精神
軟廣告常常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出現,也就決定了其更具可信性,這種山寨版新聞易于接受。產品力、傳播力和營銷力是軟文(山寨版新聞)三個前提,而媒體的品牌傳播力又顯得尤為重要。企業常常通過公關廣告策劃活動,制造新聞根據,創造新聞價值,從而影響媒體,贏得免費的報道,顯示了其專業精神。由于企業的公關廣告策劃人員中有許多資深記者,他們精通新聞業務,了解記者與受眾心理,熟悉平面媒體、廣播電視媒體與互聯網及手機傳播的不同特點,因此能寫出非常出色的軟文,不可否認,出自這些“記者”手里的“山寨新聞”同樣很有專業精神。
通常,企業軟文著力寫成新聞,主要在于他們所關注的要素包括以下內容:1、奠基與開業信息;2、新產品開發;3、新的市場投放;4、重要人事變動;5、員工招聘;6、公益活動;7、慈善贊助;8、媒介事件;9、特殊時空的整合;10、危機管理。這些經過精心策劃的“軟文”由于具備新聞價值,常常被新聞機構所采用。這類“新聞”常常既符合企業的宣傳需要,也符合媒體的需要,同時也是受眾所青睞,喜聞樂見,所以具有很強的“專業精神”。
一些媒體可發可不發的軟文(山寨新聞),如果企劃人員千方百計通過關系或有償新聞的形式爭取刊發而不擇手段那就失去了應有的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這對他們的職業道德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商業的介入,大大強化了媒體的商業屬性。資本時時在試圖影響或操控媒體,以達到自己的品牌傳播目的。這樣說來,部分媒體、包括主流媒體所代表的社會公眾利益正逐漸受到商業利益所蠶食,媒體的公共性,專業性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因此,只有企劃人、記者、媒體三方均能反對“有償新聞”等不正之風……不以任何名義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訪報道對象的錢、物、有價證券、信用卡等,讓企業軟文通過平常、正當、公平手段刊發出來,這樣的“山寨新聞”才能真正具有專業精神。
“山寨新聞” 并非沒有底線的游戲
你可以將軟文示作軟性新聞,你也可以狂妄、不屑得叫它山寨新聞,不可否認軟文的出現從來都是伴隨著和炒作的出現而存在的,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炒作只是一種吸引注意、促進銷售、豐富品牌形象的手段,它無法在產品品質、服務質量和企業內部管理上提供實在的幫助。也正因此,在炒作過程中更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商業炒作制造出的表面輝煌所迷惑,進而使自己的商業思維簡單化,一味追求新聞效應,而成為沒有底線的游戲。
與此同時,還要注意揚長避短,就像我們千金方略團隊在軟文系列五中一再強調的那樣,在通過炒作獲取巨大關注之后,將這種關注內化為對企業品牌、價值觀以及企業精神的認可,實現從知名度到美譽度的轉化,這才是炒作的終極目標。
只要留心一下,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怎樣重大、轟動的新聞,如果予以長期、持續的信息轟炸,一旦形成信息過載,人們的情緒就會由好奇、關注轉化為厭煩和反感。就好像剛剛過去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的那“29個大腳丫”,當時幾天里人人都極為興奮,每天都四處尋找相關的資料和新信息。
但這種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后,人們就開始出現注意力疲勞狀態,如果事件缺乏新的興奮點,人們就會漸漸淡忘。一些媒體和商家不能認識到這點,常常在信息過載的情況下持續炒作,結果不但沒辦法取得理想效果,反而招致負面的影響。
軟文炒作以新聞報道的形式進行產品信息、品牌形象傳播,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知名度和美譽度,最后達到促進產品銷售或塑造企業品牌,但要警醒自己時刻把握山寨新聞的游戲底線,不能逾越紅線。新聞炒作必須首先要有新聞性,通過強化新聞要素,使商業事件成為適合媒體運用的新聞材料,從而不知不覺中影響受眾,讓受眾在獲取新聞的同時接受某種商業信息。
也就是說,新聞炒作的前提是制造真正的新聞事件,提供真正的新聞信息,而其中包含的商業信息只是順帶附加其上的延伸物。這種游戲最大的忌諱就是軟文沒有新聞性或者人為編纂策劃出“假新聞”。
如果你徘徊在上海某大街,“山寨香水專家”們,一個小箱子加一堆香水就成了他們的標準裝備,里面擺設的香水基本也是一致的,估計擁有同樣的進貨渠道。只要稍微朝那個小箱子多看幾眼,那后面的男子就會不卑不亢地向你不厭其煩的介紹,“進口香水要伐?HUGOBOSS、CD、LANCOME都有的。”
那是具有國際水準的小攤販,他打心底尊重自己和自己的工作,也完全認為自己的工作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你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職業精神。如果你再接他的話茬詢問幾句,他馬上會如數家珍地跟你一一道來,“小姐你氣質很好,適合這種優雅型的ChanelNo.5,美美賣×塊,我只賣×呀,這種你們坐寫字樓的小姐里賣得最好。”“先生一看就蠻有腔調的,聞聞這個CK的ETERNITY,錦江迪生×,你懂的呀。”……這就是“山寨專家”的“專業精神”。
軟文,這個山寨版新聞是個好玩的游戲,如同兜售香水的“山寨專家”一樣具有專業精神,看上去真得很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