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在企業管理中拿三國說事,卻很少有人提及東吳的奠基者孫策。其實孫策創業,勢如破竹,有很多方面可以做為創業者的鏡鑒。假如沒有孫策,也許就沒有三國鼎立的故事。孫策英年早逝,令人遺憾,也給企業家們留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渴望成功,追求卓越,必須掌握好競爭的節律。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業與人生的雙贏。
孫策創業稱霸命隕一箭
孫策是孫堅的長子,字伯符。孫堅陣亡,除了一個傳國玉璽,并沒有給孫策留下什么基業,連其生前的兵馬也被袁術扣留。十七歲的孫策挑起了孫家的大梁,后來重新招募的人馬又被地方豪強偷襲,自己也差點送命,只好再次投奔袁術。孫策在袁術手下遭人白眼,私下傷心地落淚。然而,孫策痛定思痛,從袁術處借得“兵千馀人、騎數十匹”殺回江東。他既做統帥,又為將領,帶兵沖鋒陷陣,東征西殺,所向披靡,一時威鎮三江,地連六郡,奪得大片江東土地,為吳國的形成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當曹操得知孫策強盛時正與袁紹逐鹿中原,無暇顧及,長嘆一聲:“獅兒難與爭鋒也!”促使兩家結為姻親。
孫策聲勢大振,自霸江東,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派人到許都求皇帝封自己為大司馬,曹操不許。孫策就懷恨在心,調兵遣將,準備攻襲許都。有一個名叫許貢的吳郡太守,與曹操素有勾結,派人給曹操送信,要曹操早作準備。送信人在渡江時被孫策的防江將士抓獲,孫策看到這封信后就把吳郡太守殺掉了。但是這位吳郡太守的黨羽還在,有一次他們與孫策相遇,一箭射中了孫策的面頰。孫策的箭傷不輕,但還沒有生命危險,如果能夠按照醫生的吩咐,靜養百日可望痊愈。但是孫策血氣方剛,雄心勃勃地做著征討曹操的各項準備。這時又出現了一個道士于吉“蠱惑人心”,孫策力排眾議“怒斬于吉”。孫策心急氣躁,臉上的傷口又讓他痛苦不堪,當他看到鏡子里自己的形象殘不忍睹時,拍鏡大叫一聲,金瘡迸裂,不治而亡,時年二十六歲。
霸業初成的孫策競死于自己的不能自制,令人嘆息。首先,在對曹操的戰略部署上師出無名。孫策縱橫江東,歸附者甚眾,即使要一股作氣,與曹操一決雌雄,也應當順應民意,做好政治動員,僅僅因為沒有得到大司馬的虛位就興師動眾,未免太意氣用事。其次,對許貢的處置過于隨意。孫策在初戰江東的時候,還是能夠禮賢下士的,例如義釋太史慈。但是在所向皆破時就不一樣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我劃線。孫策的母親吳夫曾勸過他:“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當優賢禮士,舍過錄功”。孫策目空一切,難免樹敵過多。再次,對于吉的斬殺則是天怒人怨。孫策是一個無神論者,但是他沒有理由把自己的信仰強加于人。于吉只不過是一個道士,平日能夠替老百姓看些病,因此受到了一些人的擁戴,孫策就認定人家是妖言惑眾,沒有把他這個當世英雄放在眼里,心胸過于狹窄。
如果說孫策命隕一箭是偶然因素所致,那么其盛怒傷身而亡則是人格畸變的必然結果。孫策受傷,有當世名醫華倫的弟子在吳,給予了精心的治療。華倫的徒弟明確告訴他“箭頭有藥,毒已入骨。若怒氣沖激,其瘡難治。”如果孫策能夠安心養傷,再派人把華佗找到,就可以藥到病除。但是孫策為人最是性急,恨不得即日便愈,將息到二十余日就坐不住了。這時候他又聽到曹操謀士郭嘉說他的一句閑話,更是怒不可遏。郭嘉對孫策的評價是“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這是否屬于敵手的心理戰不得而知,卻正好擊中了其要害。
孫策按捺不住,遂不待瘡愈,再議出兵:“匹夫安敢料吾!吾誓取許昌!”然而這時候他已心力憔悴,他的母親看到他后就流下了眼淚:“兒失形矣!”一向自負的孫策竟無法面對現實,精神上的崩潰使他再也無力戰勝箭傷。
市場角逐莫忘競爭節律
孫策之死其實更像現在人們所說的猝死。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如果工作過勞,忽略必要的休息,很有可能成為猝死的隱患對象。應當承認,知識更新、產品換代、市場波動,競爭加劇,節奏越來越快,周期越來越短,任何一個有所作為的企業家都不能等閑視之;但是與市場環境變化有周期一樣,競爭主體的生存也有自己的節律。追蹤前者的周期無疑是重要的,但是無視后者的節律也將不堪重負。
我們知道有一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存在,但是我們也應當明白任何事業的成就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線性發展的。對這種周期律的自覺利用就是把事業波浪式地向前推進,張弛有度,從而力爭跳出那個歷史周期律。也就是說,取得階段性的成功之后,不妨稍作整頓,養精蓄銳,以便取得為新的成功。這并非裹足不前,而是為了避免急于求成的各種弊端。孫策之死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急于求成,過早地提出了問鼎中原的目標。孫策在江東的崛起,除了他的英勇善戰之外,客觀上是由于當時社會的主要力量都在逐鹿中原,無暇顧及江東。孫策可以說是鉆了諸家豪強混戰的空子,后來雖然具有一定的問鼎中原的實力,畢竟立足未穩,急需要鞏固政權。連年戰事不斷,需要與民休息。時年又遇大旱,在這個時候想與曹操決戰,達到“迎漢帝”的目標,顯然過于倉促,難免諸事皆不順心。
盡管自己開創的事業自己情有獨鍾,也不能自己時時處處居于主導地位,始終唱主角。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這就需要承認自己的不足,發揮別人的長處。發揮別人的長處就意味著在特定的時空里讓別人處于主導地位,從而讓事業在整體上始終充滿生機。這對于創業者來說,就要勇于承認自己在精力與能力的發揮上有漲落,從而有所依讓,有所借重。孫策人稱小霸王,年輕氣盛,處處爭強好勝,“怒斬于吉”的背后與其說是不信邪,不如說是不服氣,“見官民俱羅拜于水中,不顧衣服,乃勃然大怒”。無獨有偶,當時有一個叫作高岱的學者對《左傳》很有研究,孫策看到他也有很多崇拜者,同樣也是“惡其收眾心”,把他“請”過來殺掉了。所以有人下了個結論:“孫將軍為人,惡勝己者”。這不僅名聲不好,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對事業的開創,無端的為自己增加了更多的對手,更加無助。
在創業中創業者的靈魂作用無疑非常重要,創業者應當充分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體現也不能以犧牲健康為代價,即使自己知識淵博,是個通才,也有個勞逸結合的問題。孫策無疑是一個馳騁疆場的青年英雄,在與劉繇的對壘中,《三國演義》有這樣一段描寫:劉繇背后一人挺槍出馬,乃部將于糜也,與策戰不三合,被策生擒過去。策撥馬回陣。繇將樊能見捉了于糜,挺槍來趕。那槍剛要搠到策后心,策陣上軍士大叫:“背后有人暗算!”策回頭見樊能馬到,乃大喝一聲,聲如巨雷。樊能驚駭,倒翻身撞下馬來,破頭而死。策到門旗下,將于糜丟下,發現其已被挾死。一霎時挾死一將,喝死一將,孫策是何等的英勇和威風。正是因為有這種豪氣,孫策沒有把箭傷放在心上,但是在箭傷面前,他不愿意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他個人所具有的非凡氣質無法創造生命的奇跡。
心身和諧成就基業常青
作為競爭的主體,無論是個體、群體還是事業的發展都要受到自身節律的限制,只有當主體處于自身各種節律的最佳點,根據客觀環境的周期適時而動,才有助于事業的健康發展。
客觀環境的周期變化是不依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自身各種節律的特點適當調整,把各種最佳點運用地恰到好處,每一步都能夠趨利避害,踏到點子上,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必然中獲得自由。
首先,養成科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創業激情保持在最佳狀態。近年來,不少企業家因健康問題在事業有成時而撒手人寰,與三國人物孫策的英年早逝同樣令人惋惜。比較典型的代表是2004年11月7日,被稱為“膽大包天”第一人的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因患腸癌逝世。應當承認,這樣的企業家也是成功者,面對未競的事業擔子同樣很重,但是他們同樣也有自己的血肉之軀,需要合理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勞逸結合。科學研究表明,人體內存在著一個以23天為周期的體力盛衰期、以28天為周期的情緒波動期以及以33天為周期的智力波動周期。企業家不能始終處于亢奮狀態,根據各種周期科學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必要的。勞逸結合,對創業激情給予一定的抑制,有利于克服躁動或者盲動的傾向。這不僅是指身體健康,還要注意心理健康。由于繁重工作壓力的存在,孤獨是許多企業家強烈的內心感受;現實與理想的反差,常常會使一些企業家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因此有少數企業家產生了厭世心理,有的采用極端的方式尋求“解脫”。如此看來,堅持科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還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撐,不可被創業激情所異化。
其次,統籌安排人才梯次,使團隊骨干的成長呈良性循環。企業各種人才的表現的確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在確定三年任期的情況下往往有“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著換”的心態。人才的知識結構也有一個知識老化的問題,還有39歲、59歲現象之類的弊端出現等等。這些周期性的問題需要認真解決,例如設置合理的期權等等。反過來說,利用這樣的周期統籌安排人才梯次,用若干周期的交叉避免單個周期的大起大落,揚長避短,就有利于團隊骨干的進退呈現良性循環。孫策其實也有自知之明,他在安排身后事的時候說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只不過他這時候做出的人事安排,對于他個人的善終已經是太晚了,如果他能夠早些對孫權等人委以大任,自己表現的“灑脫”一些,自己也不至于心力交瘁;如果善于用人,把道士于吉交由其他人處置,自己也不至于承受那么大的精神壓力。
再次,勇于挑戰傳統的管理方式,使員工隊伍充滿活力。創業者不僅要安排好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也要關注一般員工對工作和生活的正確處理,使他們的工作都能夠處在各自周期的最佳點。這就不必把員工的工作與私人生活視為零和遊戲中對立的兩方,把工作本分之外的熱情視為異端。行為科學的研究表明,員工的業余生活越充實,工作起來越有效率、也越有創意。因此不妨鼓勵員工追求工作??生活。當然,創業者也要不斷地進行管理方式的創新,避免現有體制機制的僵化形成惰性。任何體制機制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比如一個體制開始是以創新的面目出現的,充滿活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顯露了出來,形成了新的惰性,于是它就成了需要改革的對象,這時候就需要忍痛割愛,打破平衡,以便在整體上煥發新的活力。例如華為集團的“工號文化”,以“工號”表現員工的創業身份在創業初期有利于產生激勵作用,但是時間長了,就會形成按工號論資排輩的惰性,一些老員工作為“公司貴族”坐擁豐厚的期權收益和收入,“缺少了進取心”,所以華為就鼓勵7000多名8年以上工齡的老員工“先辭職再競崗”,每個人都以嶄新的面目出現,此舉對于其基業常青無疑是有益的。當有更多的員工創業熱情不減時,管理者也就有了勞逸結合的自信。
孫策之死的前車之鑒不僅是一個個人保健的問題,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競爭的節律,從而取得事業與人生的雙贏,這足以讓人們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