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家具又熱起來了!集合了珍貴樹種的稀缺性和歷史文化的傳承性,紅木家具身價看漲似乎顯得順理成章。然而,如果這股鋪天蓋地的“紅潮”中充斥著諸多非理性因素呢?
的確,這次紅木熱,似乎有些異乎尋常。
漲聲一片,投資還是投機
漲!漲!漲!在紅木產業近10年的發展歷史中,“漲”字是最濃重的一筆。
一段長3米、直徑45厘米、重300公斤的海南黃花梨原木,10年前的交換價格按每公斤600元計算,價值18萬元;而如今每公斤的單價已經漲到了1萬元,價格也漲到了600萬元左右。10年間,紅木價格漲了近33倍。
這并非個例,紅木家具的價格如今高得讓人瞠目結舌,動輒幾百萬元,有的甚至上千萬元。
今年以來,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紛紛收緊紅木等名貴木材的出口,原材料進口看緊令許多家具廠商開始爭相采購貨源,使得紅木變得更加火熱,價格也因為貨源緊缺而一路飆升。
房地產市場調控,股市低迷,加之紅木價格飛漲的態勢,致使時下很多紅木家具購買意圖已經從使用變成了收藏和投資。
然而這并不是造成紅木價格瘋漲的主要原因。人為哄抬價格則起到更加關鍵的推動作用。記者多方聯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紅木市場業內人士向記者道出了紅木價格瘋漲背后的“貓膩”。
業內人士介紹,紅木市場炒作的規律一般是:先有一批擁有一定資金量的職業炒家,悄悄進入紅木原木市場,囤積其中品質好又較為稀缺的產品。隨后用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制造噱頭,包裝概念,炒作鼓吹其稀缺性和收藏性,引起市場躁動。
之后這些炒家又和原木經銷商合作,接著又會延伸到二級、三級經銷商,層層囤積、層層抬拉價格,結果只需用三成流通原料炒作,就能實現比最初購買價格高出10倍的利潤。
熱背后的難言之隱
就像一場悖論,紅木家具市場的火熱并沒有帶動紅木產業的發展,相反,過熱的市場現象背后卻隱藏著紅木企業發展的諸多難言之隱。
海南最大的紅木家具制造企業永安集團的梁其明告訴記者,他們公司雖然是海南最大的紅木加工企業,但黃花梨的原料加工還不足3%。因為資金炒作,推高了價位,控制了原料,他們不得不貼出告示,以超出10%的價格回收已經賣出的家具,以滿足原料需求。
福建連天紅家具有限公司企劃部經理白云介紹,公司8小時工作制的木工每個月工資接近兩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