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近1000只鳥類在10月4日晚撞上美國芝加哥麥考密克展覽中心的窗戶后死亡。該中心為北美最大的會展中心,其建筑外墻大部分被玻璃覆蓋。令人唏噓的是,現場,這些鳥的尸體厚得像地毯。
4日晚至5日凌晨,芝加哥上空的遷徙鳥類數量達到峰值,約150萬只。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態學家斯托茨分析,雨天及會展中心的燈光結合帶來了致命后果,惡劣的天氣讓鳥類難以定位,城市的光污染將它們吸引過來,玻璃窗上的反射致使它們撞上。無獨有偶,2021年9月也曾有數百只遷徙候鳥經過紐約時撞上當地多棟大樓的外墻后死亡。
在鳥類眼中,玻璃幕墻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候鳥在遷徙途中是如何進行定位的?候鳥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什么?
鳥類看不到玻璃幕墻?
近千只鳥撞向大樓后死亡。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科學家孫全輝博士解釋,天氣因素和人為因素是導致鳥類大規模撞擊大樓現象的重要原因。
在天氣因素上,秋季是候鳥大規模遷徙的時節,此時鳥群的數量往往非常龐大。孫全輝認為,就本案而言,鳥類撞擊大樓時正處惡劣的陰雨天氣,這種天氣會降低鳥類的飛行高度,假如高大的建筑物恰好位于候鳥大規模遷徙的路線,就容易發生與本案類似的現象。
在人為因素上,孫全輝表示,研究發現,建筑物外墻大部分被玻璃覆蓋是鳥類撞擊大樓的重要因素。
在白天,鳥類的視角中,玻璃幕墻是透明的,這會讓鳥類誤以為是自然的、可飛越的環境;而在黑夜,玻璃幕墻造成的光污染更會影響鳥類飛行時方位的識別和定位能力。
因此,在天氣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鳥類大規模撞擊大樓悲劇發生。
鳥類長距離飛行是怎么“導航”的?
候鳥遷徙是如何“導航”的?孫全輝表示,這是鳥類學界多年來一直研究的熱點。即便如此,科學家們至今仍未完全揭示鳥類導航的奧秘。但是,各國科學家多年來致力于鳥類環志,所謂環志,就是科學家們為鳥類戴上小標志,抑或是通過雷達或者飛行跟蹤遙感等技術,觀測并研究它們的遷徙活動。
基于這些研究,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觀點,孫全輝認為,鳥類遷徙的導航能力是先天遺傳與后天學習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鳥類的導航研究結果主要集中在兩大方向:視覺定向與非視覺定向。
孫全輝解釋,所謂視覺定向,就是鳥類通過觀測天上從古至今基本上沒有變化的日月星辰標志,或者是固定的地形(河流、海岸線等)標志,從而確定它們的飛行方向。
而非視覺定向,就是鳥類通過嘴上類似哺乳動物的松果體結構,感知地球磁場、雷暴、偏振光、紫外線等的變化,從而確定飛行方向。最新研究顯示,鳥類嘴上類似哺乳動物的松果體結構能夠敏銳察覺到地球磁場的變化,舉個例子,信鴿能夠長距離返巢,正受作用于這種機制。
候鳥還能影響生態系統功能?
孫全輝表示,鳥類遷徙一方面是鳥類長期進化形成的適應性行為,另一方面則是植物種子傳播的重要一環。
有研究表明,數百種甚至上千種植物種子的傳播,與候鳥南北遷徙的關系十分密切。
鳥類大范圍移動,不僅是移動的蛋白質來源,在所處的生態系統或食物鏈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鳥類通過消化道或者羽毛,可以幫助植物(如山葡萄等漿果類植物)大范圍傳播,形成新的植物群落,進而影響一些地區的生態系統功能以及群落中植物的組成。
眼下正是候鳥遷徙的季節,人們觀鳥熱情高漲,一方面人們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還能學習到許多鳥類知識。不過,需要注意,觀鳥時盡量減少對鳥類正常活動的干擾,為此,孫全輝建議:第一,盡量不穿著顏色鮮艷的衣服,鮮艷的顏色會引起鳥類的警覺;第二,要與鳥類保持適當距離,建議借助望遠鏡等工具觀賞,減少對它們的驚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