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門業(yè)正處在后金融危機時期、經濟開始全面復蘇,三、四線市場成為許多門企的"新開墾地"、招商加盟熱度不減,但仍面臨樓市局部成交起伏、質量與成本控制矛盾、經銷商區(qū)域差異大難管理、廠家服務能力不強、品牌無力等考驗。
迫于競爭生存壓力,一些二線品牌 放棄了基本的定位原則,隨行就勢委曲求全,開始降標準、降價格,加速了木門行業(yè) 的生存危機。降價背后就是降低品質,降品質就會傷害市場,毀掉品牌。工程投標競相壓價,結果是損人不利己,無利可圖,競標價格低于其成本,只能是降低質量。發(fā)標的工程方也應改變采用低價中標的一貫做法,過低價格有害無益。惡性競爭會使劣質產品魚目混珠,以次充好,品牌產品受壓,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盲目化發(fā)展將加速木門行業(yè)危機
產生惡性循環(huán)的最根本原因,多數是企業(yè)自身定位盲目、抗風險能力差,面對逆境迷失了方向。一個錯誤的決策會導致企業(yè)喪失造血功能、抗風險能力減弱、流動資金枯竭、倒閉、使經銷商蒙受損失等不良后果。同時,品質管理意識也比較薄弱。很多新建門廠沒有質量管理制度和標準,連最基本的專業(yè)質檢崗位都沒有設立,更談不上品質管理,所有的質量標準單純的依賴經驗豐富工人的評定,產品的制造者也成了產品的檢驗者。為了回避質量責任,使品質控制流于形式,導致問題產品在市場流通,這樣最終只能讓經銷商、消費者、行業(yè)市場深受其害,廠家最終也將自食其果,在投訴、索賠、返工、材料浪費、虧損中宣布破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