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針對當前預制構件行業表現出的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愈演愈烈、產品質量和技術服務與高質量建造要求嚴重背離等問題,北京市住宅產業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楊思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裝配式結構體系對于提升產品質量至關重要。
據了解,京津冀地區目前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企業(含生產基地)超過100家,其中為北京市供應預制混凝土構件的法人生產企業31家,包括44家生產基地,總的年產能大于400萬立方米,2020年實際供應量133萬立方米,2021年實際供應量170萬立方米。產品質量總體可控,但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工程預制構件質量較差。此外,市場準入門檻低,競爭激烈,價格急劇下滑,運營壓力大。在結構體系方面,近年來京津冀地區也從前幾年的套筒灌漿連接體系近乎一枝獨秀,到多種體系百花齊放。
對此,楊思忠強調,裝配式結構體系對于提升產品質量至關重要。其中,北京市住宅產業化集團主導下研發的縱肋疊合剪力墻結構體系聚焦現有結構體系成本增量大、安裝效率低、連接節點質量管控難度大,以及標準化設計、自動化生產、信息化管理等多方面突出問題,具有多方面優勢:節點連接質量可靠,便于管控;施工速度快,可實現標準層3~5天一層;綜合成本低,可降低結構施工成本100元/平方米以上;工業化程度高;有利于低碳環保等。
“縱肋疊合剪力墻結構體系有利于推廣豎向構件智能化生產和節能減排。比如,研發箍筋焊接機器人可節材約15%,大型墻板立模成套設備可節能45%。以北京市每年竣工500萬平方米住宅計算,采用‘三明治’墻板,壽命期可減少外保溫用巖棉材料38萬噸。該體系適用于8度抗震區80米以下住宅,已經在北京、承德、沈陽、濟南、江西撫州等380多萬平方米的項目推廣應用,涉及公租房、商品房、人才公寓,供應預制構件總體積達30萬立方米。”楊思忠說。
除了結構體系和智能制造,制約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
“總體而言,提升產品質量要發揮骨干企業創新示范作用,要善于發揮建筑師的全產業鏈引領作用,以EPC項目落地實施為載體,協同疏解正向設計的各種堵點,推動建筑設計、結構構件設計、內裝部品設計標準化,滿足裝配式建筑高質量發展和個性化需求。”楊思忠認為,建筑立面設計的標準化不應限制建筑立面的多樣性。目前階段,建筑立面的標準化設計需要設計師們在尊重立面設計的原則下,進行多專業、多部門的溝通協作,促進建筑產品向質優的精細工業化產品發展。除此之外,EPC模式創新對高質量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
楊思忠建議,推行EPC工程總承包模式,通過高度集成化、一體化的設計前置,即在項目設計階段就考慮生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現建筑、結構、水、暖、電、精裝等協同作業,同時兼顧工廠生產工藝及現場構件安裝,理清EPC各方在項目全流程的主線下互動協作的工作內容及工作的邏輯關系。
另外,楊思忠也強調了管理模式創新的重要性。他建議,以項目全生命周期實現最優效益為目標,進行全過程、系統化、一體化管控。裝配式建筑需要標準化的設計,但這個標準化設計不是某一個專業在某一個節點上的控制,而是需要全產業鏈一體化的管理。首先是要提高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及施工單位對于裝配式建筑的認識,選擇前后匹配的技術方案和組織管理模式,通過科學的管理流程來嚴格把控,以規避項目過程中的風險,達到項目效益最優的目標。
“按照以往的傳統方式,建設單位或開發企業將設計任務分解成多個,分別交給不同的單位去完成,當完整的設計過程被專業拆解后,因為各自利益驅使就很難在同一個問題上有相同的認知和處理方法。”對此,楊思忠認為,想要更好地推行裝配式建筑,就需要建立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的完整工作機制,比如采用EPC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或者建筑師負責制,從技術和管理兩方面進行統籌。
除此之外,將標準構件定型為構件產品,大力推廣企業級裝配式住宅產品也非常重要。楊思忠認為,在保障性住房體系中,通過以往項目數據分析,可以大致將一些位置的構件定型,形成基礎類構件庫,具備提前生產的條件。讓這些標準構件可以應用到任何一個同性質項目的戶型中,這樣最大限度地減少設計和生產過程中的重復勞動,縮短項目周期。這是裝配式建筑實施標準化的第一步,也是推廣企業級裝配式住宅產品的基礎。
本文原載于《中國建材報》4月18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