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消費者科學選購窗簾產品,近日山東省消協聯合中消協以及北京、廣東等6省市消費者協會,對北京、濟南、淄博、廣州、成都等7個城市市場銷售的57個窗簾布樣品進行了比較試驗。
此次選擇的樣品來自7城市的19家大型商場、專業批發市場、窗簾專賣店等,主要為機織類樣品,窗簾價格 為每米18~330元不等,聲稱產地包括山東、廣東、上海等地以及韓國、德國、美國、土耳其、意大利等國家,基本囊括了國內的不同檔次產品,具有較強代表性。
比較試驗發現,目前窗簾市場上銷售的窗簾布窗簾九成多為三無產品。纖維含量嚴重名不副實,在標注、染色、洗后尺寸變化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在57個樣品中,只有3個樣品有使用說明,標注了產品名稱、廠名、型號、纖維含量等內容。購買過程中發現,窗簾市場上三無窗簾價值產品所占比例很大,消費者無從查看商品信息,任憑銷售人員介紹。
針對消費者關注的耐用、安全、實用等性能,經測試發現,有23個樣品存在一項或兩項染色牢度較低的問題,水洗尺寸變化率過大也是影響裝飾效果的常見問題。其中,水洗后尺寸變化大小與纖維有關,如含有純棉、桑蠶絲/亞麻、棉/滌綸等纖維制作的產品,雖然具有懸垂性和手感較好的優點,但水洗后尺寸變化較大,消費者購買時務必注意。
檢測結果顯示,只有4個樣品的纖維含量與標稱或聲稱相符,纖維含量存在嚴重名不副實的現象,消費者的知情權得不到保證。還有的樣品窗簾布用人造絲、雪呢爾絨、水溶繡、緞面等名詞充當纖維名稱,叫法十分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