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2020-2021)在京舉行。專家表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不僅是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背景下的權宜之計,更是推動中長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實現現代化目標的戰略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表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內外復雜因素疊加背景下中國重塑發展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戰略選擇。從外部環境看,我國面臨某些國家的戰略性、全方位的阻礙甚至是打壓,增加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挑戰性和不確定性;從內部來看,我國GDP總量、人均GDP在去年都邁上了新臺階,但也面臨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經濟增長質量總體不高等問題。
因此,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不僅是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背景下的權宜之計,更是推動中長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實現現代化目標的戰略選擇。首先,國內循環是根基,只有真正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其次,提升產業鏈的核心是創新。一方面是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另外一方面是制度創新,提升市場機制的完善程度,完善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此外,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互為推動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經濟闖過關口的迫切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家戰略。
在雙循環過程中,既要更好發揮政府頂層設計、統一布局、組織協調的作用,又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基礎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既要夯實基礎研究,又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又要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指出,2020年抗疫、紓困、經濟復蘇以及2021年疫情得到控制,經濟政策退出,都關系到我國的雙循環問題。然而雙循環必須有趨勢性改變,也必須有新的軌道。
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代表課題組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劉元春表示,中國成功取得了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的雙重勝利,為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啟動創造了最佳的戰略時機和宏觀基礎。2021年是中國經濟持續復蘇之年,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常態化的一年,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更是中國開啟十四五規劃實施戰略轉換的第一年。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國超常規政策的常態化、中國發展戰略的轉化和調整、內生新動能的逐步抬頭將成為左右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最核心的4大力量。基于此,報告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理性、科學認識清楚2020-2021年份宏觀經濟運行邏輯的獨特性,全面認識到疫情沖擊、疫情防控、經濟紓困、疫情消退、超常規政策退出在宏觀經濟總量和結構上帶來的新規律和新現象;二是充分認識到中國防疫阻擊戰、中國經濟保衛戰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不同步性給予了中國“十四五”規劃戰略轉型的契機,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征程面臨的新任務具有強烈的挑戰性;三是必須認識到當前經濟復蘇遠沒有達到常態化水平,經濟復蘇的核心力量依然來自于超常規的疫情紓困政策;四是科學認識明年各類宏觀參數同比增速過高帶來的經濟景氣假象,多角度多層次對2021年宏觀經濟運行的狀態進行科學研判;五是明年的宏觀政策需要以穩定物價和充分就業為錨,以全面擴大內需、縮小供需缺口為基本目標,為新戰略啟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妥善安排抗疫政策和紓困政策的退出,積極應對金融風險顯化的挑戰,逐步回歸常態化宏觀調控模式;六是高度重視政府債務率快速的上升和面臨的結構性問題,超常規的積極財政政策需要在2021年二季度開啟逐步向常規性積極財政的轉變;七是貨幣政策在2020年3季度開始做出邊際調整,但貸款規模、全社會融資總量以及貨幣供應量等參數的增長速度依然大幅度高于名義GDP的增速(5.5%),這些貨幣政策參數在2021年要進行進一步的適度調整;八是高度重視中國當前“高債務率”與“高實際利率”的組合帶來的多難問題;九是重視經濟復蘇時政策退出帶來的風險問題;十是必須搶抓疫情期間我國經濟率先復蘇的窗口期,大力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