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前,人們家里的家具都是訂做的,很少是從外面買來的。改革開放之后,市場如火如荼發展起來了,家具市場也跟著發展起來了。起初家具市場和舊物市場是合二為一的;后來家具市場從舊物市場里面分流出來,成為獨立的市場;再后來,古董市場又紅火起來了。
1978年之前,普通家庭的家具并沒有什么上檔次的。只有結婚成家之人,才能訂做幾套像樣的家具。我也是到結婚的時候,才訂做了一個寫字臺。訂做有訂做的好處,可以自己定樣式,還可以用烙鐵在上面燙個圖案,這樣的家具是很有個性的。
改革開放之后,市場已經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家具市場、工具市場、建材市場等一一建立,人們在家門口就可以交換舊物,變現鈔票。有一些條件稍好點的家庭,想換點時髦樣式的家具,或搬遷到新居,要淘汰的這些舊家具就形成了一個家具市場。條件差點的人家,他們總會到這樣的家具舊物市場里面“淘”一些還沒過時的家具,不但經濟實惠,而且樣式美觀,這樣“一茬倒一茬”,從城市倒到郊區,從郊區倒到農村,家具舊物市場持續堅挺,購銷兩旺,長盛不衰。
隨后,新家具也成批出現在市場上,南方比較講究五斗櫥、八仙桌和床,而北方農村則講究折疊桌、折疊椅和炕桌等,隨著生活的規則、有序與多樣化,家具也不斷派生出新品種,比如電視柜、化妝柜、酒柜、書柜、鞋架、皮墩等等。很多家具新雖然新,但是做工粗糙,過時也快,而那些來自城里的老式家具雖然光澤褪去,但是款式依舊不過時。這樣就延續了家具舊物市場的生命力。而我也會偶爾逛家具舊物市場。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必要的花銷,人們還積攢了多余的錢,這樣隨著物質的充足、觀念的更新、生活的有序和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了物質上的享受。單純的家具舊物市場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了。它開始分流,內部各部門分工
更細了,家具不再與舊物擺在一起了。家具從馬路進店了,高檔化了,時尚化了,而且材料也不僅僅限于木質,許多人們叫 不出名字的新材料與合成材料,也開始應用于家具,而這些家具也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我也開始接觸到這些家具,它們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的家里,和我一樣,去舊物市場選家具的人越來越少了。這個年代,新人結婚再也不用訂做家具了,商場里面應有盡有,款式多樣,價格也不是很高。同時,我也發現了很多“有心人”,一些人家的舊家具搬出來,沒有市場需求了,小部分去了廢品市場,更多的是被轉送去了古董市場。
于是,古董市場又興旺起來了,我曾有模糊印象或者根本沒有見過的“老玩意”,幾乎在一夜之間“冒”了出來,這個時候人們又簇擁到了古董市場,收藏成了全民的活動。遼寧省內有不少古玩交易場所,古董舊物交易成為一個新興文化產業。
現在很多人,屋內擺上幾件古董以示身份。
如果我有錢,我會買幾件老式紅木家具擺在屋內,或者住農村平房,干脆選一些堅硬的樹樁,刷上亮油,擺在屋里,既是根雕,也是家具。買家具不僅僅是花錢,也是一種精神境界。
家具從木質的發展到鋼質的,再到藤質的、布藝的、玻璃的、塑料的、皮質的,現在光是做家具所用的合頁、手摳、裝飾等 等,就已經林林總總,美不勝收了。小小的普通的用具,從緊缺到實用,從單一到豐富美觀,到裝飾鑒賞,再到返璞歸真和收藏,這就是三十年消費的變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