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調控效應累積,行業正面臨較金融危機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煎熬。
口碑營銷開始占主導
在過去10多年木門的知識普及中,大部分消費者早已告別了以自己的聽聞、感覺來選擇產品的年代。有了首次產品體驗的消費者,能夠將自己的感受迅速在周圍的圈子中傳播。消費者對什么是好的產品和服務,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真正具有品牌內涵的企業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現階段,大眾廣告的效果降低,口碑的作用主導。
對消費者而言,口碑的傳播僅僅口口相傳,或者是一個電話,或者上網發一個微博。2000年以來,僅零售市場這一塊就已經讓上游企業干得如魚得水。隨著全裝修房的推出,零售市場一大塊"蛋糕"被切割,這不但影響到經銷商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對上游制造企業也是一大挑戰。
與零售市場的運作不同,全裝修房不同于經銷商的單兵作戰,而是需要全面整合上游企業的品牌、公關能力、資金運作等綜合性要素結合才能獲得成功。對上游企業來說,這些運作不僅僅是增加人員那么簡單,而是對企業原有積累與現實要素的綜合運用,對品牌沉淀是重要的基礎性保證。
消費者趨于理性
隨著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開始的增強,從終端市場來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接受品牌產品和服務,而在2000年之前,很多消費者往往以價格或憑直覺來做決定的。據了解,目前木門行業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前的TATA木門、潤成創展、愛心木門、華鶴木門等品牌,這些業內骨干企業,在幾年前就已經脫穎而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市場大格局就已經形成。此后,木門行業曾一度現頹勢,但很快觸底反彈,好多缺乏知名度的企業還搭上了"順風船",干得有滋有味。
隨著房產調控力度的持續加大,木門行業調整不期而至。在此背景下,市場的消費和購買模式出現重大變化,這種變化改變了以往作為低關注度行業,無論是個人購買,還是團體消費,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對于產品和服務的選擇越來越明確。一方面這是上游企業不斷宣傳、普及衛浴知識的結果,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越發心明眼亮。在此狀態下,消費者的判斷更接近于事實,而不是完全被動地聽從銷售人員的引導。
精裝房市場是機遇
近幾年,品牌房地產開發商新推的樓盤,全裝修房的比例日趨加大。原先一家并不知名木門企業,幾經周折產品進入工裝市場之后,發現建設單位采購人員對木門產品性能、特點、長處、短板了如指掌。他們不僅知道該企業的專業產品,而且對整個木門行業都有著清晰的認識,因而在采購過程中顯得很專業,對該企業推薦的產品不是照盤全收,而只是選擇與樓盤相匹配的特色產品。而且對于價格、付款方式、交貨期等有著嚴格的限制。該企業通過兩年來與建設單位合作,清醒地意識到,全裝修市場的空間很大,有時拿下一個項目,就可完成幾千萬甚至上億成交金額。
但進入門檻高,從獲得建設單位認可,到完成采購意向,最終收回貨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營銷模式必須發生大變革。如果把零售市場比喻為釣魚,躋身全裝修市場則是出海捕魚。兩者目的相同,操作模式不一樣,結果更是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