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住建部印發的《“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達到20%以上,積極推進地區達到15%以上,鼓勵推進地區達到10%以上。
現在,全國各地裝配式建筑迅速推進,已建成數個規模化的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對行業發展和企業升級起到了巨大拉動作用。
日前,就如何加快東北寒地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建設等問題,記者專訪了黑龍江省裝配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張照輝。
記者:為什么要建設東北寒地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
張照輝:在東北三省發展裝配式建筑,除了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還要在現有的建筑技術基礎上,研發能適應東北三省天氣和土壤情況,滿足東北人民居住需求的“寒地裝配式建筑”。
目前,黑龍江藍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天集團)著力建設的寒地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以推動裝配式建筑行業發展為基本要求,力求達到三大目的。
一是將產業基地作為推進東北三省寒地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重要輔助。充分利用裝配式建筑推廣政策,引進先進技術和優勢產品,打造裝配式建筑產業鏈集中化的產業基地。
二是加快推動建筑企業轉型升級。藍天集團率先完成設計施工一體化、土建裝修一化、施工管理信息化等能力建設,形成了裝配式建筑設計、施工、部品部件規模化生產能力,組建了裝配式建筑專業化人才隊伍,實現了產業轉型,在裝配式建筑行業具備了強大競爭力。以藍天集團為領頭企業,帶動行業發展,吸引了關聯度大、技術集約化程度高、帶動能力強的相關生產企業,共同組建了寒地裝配被動建筑企業聯盟。
三是著力推動裝配式建筑信息化管理。藍天集團以BIM技術為牽引,以成功案例為示范,以產業聯盟為土壤,提高工程設計、生產、施工、管理各環節的精細化、信息化水平,促進信息化與建筑產業化深度融合。
黑龍江藍天寒地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全面貫徹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緊緊圍繞著轉變東三省建筑產業發展方式這一中心任務,以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的工業化生產方式為核心,著力打造開發建設、設計研發、生產加工、施工裝配、咨詢服務等一體化產業鏈。這樣一個產業基地,將對東三省裝配式建筑行業產生深遠影響,促進行業的穩步健康發展。
記者:東北寒地傳統建筑業向裝配式建筑轉型升級遇到哪些瓶頸問題?
張照輝:裝配式建筑是中國建筑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方向。但是目前,裝配式建筑產業化發展遭遇數個瓶頸。
第一,規模化的產業集群需要更多的土地。裝配式建筑要想實現產業集群,包括倉儲物流園、生活配套區、行政辦公區域等在內,僅用于生產、加工、裝配廠房的凈地面積大約需要200畝以上,規模小了很難滿足市場需求和實現企業自身盈利。這也是裝配式集成建筑產業發展遲緩的最主要障礙。
第二,融資難仍是大問題。裝配式集成建筑企業大多數規模小,不具備足夠的資產獲得擔保融資,同時也缺乏開發和生產的過往經營業績,所以融資時面臨諸多困難。
第三,裝配式建筑投入大、成本高,令中小企業望而卻步。目前來看,只有少部分國企央企和產品結構較為合理、具有前瞻性提前布局且有良好信譽的民企才能介入,中小建筑企業很難參與。
第四,裝配式建筑的基本技術已經不是秘密,少數中小企業依靠淺顯的裝配式建筑理解,無視裝配式建筑的高標準高要求,盲目轉型,擾亂市場。
第五,裝配式集成建筑設計、部品生產、施工、物流和驗收等標準體系還有待完善。作為建筑產業化的核心,裝配式建筑技術體系標準亟待進一步精細化、標準化與規范化。
記者:怎樣加快東北地區裝配式產業基地建設?
張照輝:我認為,當前裝配式建筑最主要的問題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如何統籌安排實現各環節之間的無縫連接,這直接影響著裝配式建筑的進一步普及。為改變目前東北三省散亂的裝配式建筑行業現狀,藍天集團通過建設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的方式,助力裝配式建筑行業發展。
一是通過產業基地,凝聚裝配式建筑發展的中堅力量,整合行業資源和技術,促使資源合理分配,有序占領市場;吸引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同時加入到產業隊伍中,發揮各自在施工管理、加工制作、建筑材料、建筑機械等細分領域的優勢;在產業基地統籌計劃下開展裝配式建筑活動,促使企業根據自己的優勢特點進行發展,而不是都投入到建立大型工廠,投入到大而全的全產業鏈生產中去。
二是形成與裝配式建筑相適應的合作秩序和服務產業鏈。將規劃設計、鋼鐵、建材、安裝、物流、家裝、家電、智能制造、金融及與生活生產配套的服務業等幾十個上下游行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和區域競爭力;產業基地建設相對完整的行業產業鏈,重新界定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等,進一步減小裝配式建筑推廣阻力,甚至化阻力為助力,構建整個產業的良性生態環境。
三是拉動內需、帶動就業、穩定區域勞動力人口結構,推動區域內建筑行業的轉型發展。
四是在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園區內,加快自主研發寒地裝配式建筑專用設備的速度,為我國寒地裝配式建筑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