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在5月28日的第十六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主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表示,國際貿易摩擦對中國有一定影響,但基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和理性應對,其負面影響總體可控。中國經濟擁有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不斷迸發的創新活力。
范恒山表示,中國不愿意打貿易戰,但不懼怕打貿易戰,“愿談則談,要打便打”,這是我們的態度,也是基于中國實際情況的底氣。他解釋,對貿易摩擦本身,國內已經對可能遇到的情況和極限影響進行深入考慮。而且,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內需,外貿并非推動經濟的主要支撐,對美貿易更是如此。實際上,中國經濟的回旋空間相對較大,既有發展潛力,又有政策彈性,外貿損失也比較容易通過自身的努力所彌補和抵消,況且中國對外貿易多元,不存在對單一國家嚴重依賴。
實際上,雖然中美貿易關系的變化使國內經濟增長的態勢變得模糊,但從實際表現看,中國的經濟并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去年在貿易摩擦氛圍籠罩之下,中國依然實現了6.6%的經濟增長。雖然國家對今年的預期目標較于去年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但范恒山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并非下調預期的決定性因素。
“今年政府對經濟增長幅度預期略有降低,是出于綜合的考量。”他表示。首先,這是考慮到推動經濟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總體要求,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留下空間。其次,是考慮到國家發展面臨的風險增多,外部環境的復雜化。這既包括中美貿易摩擦向更深層、更廣泛方面展開的風險挑戰,也包括內部經濟發展指標表現不夠強勁等問題帶來的下行壓力。但是,中國經濟擁有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不斷迸發的創新活力,能夠抗擊較大的各種風險和阻礙,經濟增速即便下調,幅度也很小。
對于今年,范恒山認為達到經濟發展預期目標不成問題,預計GDP增速在6.1%到6.4%之間。從國內外條件來看,國內有著龐大的市場和階段的轉變,國際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這都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穩定性形成支撐。尤其是近幾年數據顯示,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能力越來越強。范恒山介紹,近幾年,國內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包括一些關鍵的工程項目、體制機制創新優化、減稅降費等。圍繞經濟面對的風險問題,政策措施也不斷豐富完善。如今,國內經濟結構已經持續改善,高技術制造業投資、技術改造投資保持增長,貿易結構也在優化。無論是從邏輯到實踐,無論是從客觀到主觀,都顯示并支撐著中國經濟的良好走勢。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超過預期,主要指標表現良好,也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保持中國經濟在合理運行區間,也要付出很大努力。“困難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動搖,干勁不能松懈,措施需要加強。我們要立足于打硬仗,抓好一些關鍵環節。”范恒山表示,具體來看,首先是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絕對經濟運行狀況和增長態勢打好基礎。此外,要著力激發重點需求,盡力拓展多元化的外部市場,但更重要的是要全力拓展內需,把內需作為穩定增長,維護向好發展的壓艙石和鉚釘樁。同時,也要加快補齊關鍵短板,有效運用創新力量,切實激發現有人才和關鍵主體的能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