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2018年高科技進一步深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隨便看看新聞,人工智能警務眼鏡、AI輔助醫療器械、無人駕駛新技術等人工智能技術就像黑夜里的星星般亮眼。據統計,2017年中國的人工智能領域就有300多起投資,金額近600億元。人工智能在家居行業的分量也越來越重,有很多企業和品牌已經開始布局人工智能領域,期望在推進行業發展的同時為公司帶來更高效益。
正所謂風推浪漲,天使資金的大量涌入,產業前景的一片叫好,利好政策的不斷出臺,讓人工智能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一大批公司聞風而動,好生熱鬧。
不妨再來看看新聞報道——某家人工智能無人書店開業,某展覽展出人工智能機器人,某超市采用人工智能導購員……一些裝上簡單預設程序的智能設備、機器人,被披上人工智能這披“新馬甲”,順勢推出幾個新“概念”,竟變得高大上起來,成了“吸睛”“吸資”的噱頭。
難怪有業內投資人毫不客氣地指出,人工智能項目中存在大量的“偽人工智能”,比例可能高達90%。許多項目和技術,并不能直接獲得消費者歡迎,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走向成熟。這也激發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兩大矛盾:投資需求大而創新項目少、市場期望高而產品體驗低。
如今,中國已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醫療、娛樂等幾乎各個領域的應用被普遍看好,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智能醫療等相關產品也逐步進入實際應用,一批龍頭企業引領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和應用的創新。
然而,相比于巨大的資本規模和大量的專利授權,現在人工智能的產業應用還很弱小,還有漫長且艱難的路要走。從行業角度看,人工智能技術門檻高、投入時間長,國內人工智能技術呈現出趨同的發展趨勢;從市場角度看,相關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更多的只是有一個概念而缺少獨創技術和應用場景,短期內無法讓產品落地,應用前景渺茫。如果商家一味趨利而動,產生市場泡沫,催生行業虛火,恐怕人工智能將只能在資金鏈中擴張,在實驗室中成長。
筆者聽到一句吐槽說,“內行低估了人工智能,外行高估了人工智能”。細細想來,這將是整個產業的損失。人工智能絕不僅僅是幾款可實現“無人操作”的機器人,更不只是用來戰勝人腦的圍棋手,如果內行只顧湊熱鬧、推“概念”、搶噱頭,不只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還會禁錮科技力量的應用落地,束縛整個產業的想象力。
人工智能正在并終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業內人士要多找門道少湊熱鬧,因為投資人或許會被所描述的“概念”吸引,但“實在”才是市場的選擇。少一些花里胡哨的概念包裝,多一些實實在在的便捷功能,人工智能前景是光明的。
結語:
家居行業也是一樣,不少廠家給自己的產品搭配手機小程序就可以號稱“人工智能”,這不僅會消耗消費者對人工智能的好感度與信任度,還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毫無益處。希望生產者都能肩負起行業發展的責任,真正把精力投入到產品的研發當中去,為行業發展獻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