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海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7日介紹,《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已正式印發,要求至2022年具備條件的新建建筑原則上全部采用裝配式方式進行建造。
意見要求,2018年政府投資的機關辦公、學校、醫院、車站、港口、機場、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建筑項目,具備條件的全部采用裝配式方式建造。從2019年起,大幅度提高新建建筑部品部件的使用比例,海口、三亞等城市要爭取創建國家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到2020年,政府投資的新建公共建筑以及社會投資的、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項目和總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以上或單體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商業、辦公等公共建筑項目,具備條件的全部采用裝配式方式建造。
為推廣裝配式建筑,海南將在用地、財政、金融、稅費等政策上進行支持。
【產業分析】
裝配式建筑在2016年迎來風口,與中國的要素資源現狀和政策變化相關。中國的人力資源優勢喪失導致傳統建造方式的人工成本上升,環保減排壓力增大對于傳統建造方式的硬約束加大,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則從政策層面為裝配式建筑發展提供了政策環境。
裝配式建筑并不是新興事物,它起源于19世紀中葉的德國,隨著建筑材料的創新而被發明出來。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就開始了裝配式建筑的探索,1956年5月,原建工部起草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和發展建筑工業的決定》,在我國歷史上首次提出了三化—設計標準化、構件生產工業化、施工機械化。但是由于技術上的不成熟,并未獲得發展。裝配式建筑從“五五”到“八五”經歷了起伏波動的時期。北京是最早引入裝配式大板建筑的城市,從北京對于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可以大致勾勒出這段時間全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情況。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7-2021年中國裝配式建筑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示,保障房成為應用先鋒,“十三五”期間裝配式保障房投資超千億。鑒于目前的成本差距,以及群眾對于裝配式住宅的一些認識誤區,開發商對于裝配式住宅上的應用相對較少,而保障性住房主要是政府來進行投資,且是政府示范工程,又易于標準化,所以裝配式體系將會首先在保障性住房上得到廣泛應用。根據“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保障房覆蓋率及城鎮化率目標,并結合10年內達到30%的裝配式建筑目標,裝配式住宅建造成本取2000元/平方米,預計“十三五”期間裝配式保障性住房投資將超1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