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的開局之年,站在新五年的起點上,一大波關系到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政策襲來,熱點頻出,引領著2016年的“風勢”。就在2016年即將結束的時候,新材料產業傳出重要利好消息——為貫徹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快推進新材料產業發展,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擔任小組組長。
2017年新年伊始,業界人士期待已久的《新材料發展規劃指南》由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四部委聯合制定并印發,新材料產業發展再次迎來重大利好消息,站在了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風口浪尖。
2016-2017新材料產業十大重大利好政策
1、四部委印發《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 提九方面重點任務
2017年1月23日,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制定《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并印發。指南提出,到2020年,新材料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態勢基本形成,突破金屬材料、復合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等領域技術裝備制約,在碳纖維復合材料、高品質特殊鋼、先進輕合金材料等領域實現70種以上重點新材料產業化及應用,建成與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工藝裝備保障體系。建成較為完善的新材料標準體系,形成多部門共同推進、國家與地方協調發展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具有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企業。
2、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成立馬凱任組長
2016年12月28日,為貫徹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快推進新材料產業發展,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小組組長由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擔任。具體職責是審議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總體部署、重要規劃,統籌研究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工作安排,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指導督促各地區、各部門扎實開展工作。
3、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2016年12月19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三五”期間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規劃》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緊緊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按照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要求,以創新驅動、壯大規模、引領升級為核心,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動能,推進改革攻堅,提升創新能力,深化國際合作,加快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更廣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建設制造強國,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4、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規劃(2016-2020年)正式發布
2016年10月31日,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等文件精神,按照《關于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十三五”規劃體系的通知》的有關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發布了《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著力突破重點領域共性關鍵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動能,促進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網絡強國轉變。《規劃》提出6大重點任務,包括完善產業創新體系、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大共性關鍵技術開發力度、提升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完善綜合標準化體系等、培育區域創新能力等,《規劃》還提出了“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領域部分行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引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
5、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發布2016年工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重點項目。
2016年10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發布2016年工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重點項目指南的通知》,決定組織實施2016年工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重點項目,圍繞《中國制造2025》年度任務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年度中心工作,主要支持產業共性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及設施、重點領域關鍵問題解決方案兩個方面共18個重點任務。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內的優勢企業。
6、中國工信部印發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2016年9月29日,《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印發,《規劃》在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和兩化融合等五個方面明確了發展目標,并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發展化工新材料、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強化危化品安全管理、規范化工園區建設、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擴大國際合作等八項主要任務。
7、《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發布 支撐《中國制造2025》實施
2016年8月1日,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以上,裝備制造業標準整體水平大幅提升,質量品牌建設機制基本形成,部分重點領域質量品牌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重點裝備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8、工信部等牽頭設立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 聚焦新材料等重點領域 首期規模200億元
2016年6月8日,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該基金由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發起,聯合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國工商銀行等其他投資主體共同出資設立,首期規模2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出資60億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采用有限合伙制,按照市場化原則獨立運作。在《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軌道交通裝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新材料等市場潛力大、產業基礎好且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重點領域。
9、國務院印發《意見》 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2016年2月18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了加快眾創空間發展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重點任務、政策支持、組織實施等內容。《意見》提出在重點產業領域發展眾創空間,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圍繞主營業務方向建設眾創空間,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圍繞優勢專業領域建設眾創空間,建設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和雙創基地,加強眾創空間的國際合作等重點任務。包括重點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現代農業、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醫藥衛生、文化創意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領域先行先試,針對產業需求和行業共性技術難點,在細分領域建設眾創空間。發揮科研設施、專業團隊、技術積累等優勢,充分利用大學科技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創新載體,建設以科技人員為核心、以成果轉移轉化為主要內容的眾創空間,通過聚集高端創新資源,增加源頭技術創新有效供給,為科技型創新創業提供專業化服務等內容。
10、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正式啟動 首批專項指南發布
2016年2月16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重點研發專項指南發布,標志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正式啟動實施。2014年年底全面啟動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點任務,其核心是按照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針對原有計劃體系日益突出的重復、分散、封閉、低效等問題,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和構建新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體系框架和布局,著力解決制約我國科技計劃引領帶動創新發展的深層次重大問題,更好地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改革凝練形成兩大核心任務:一是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二是構建新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體系框架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