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行業之一,玻璃行業在去產能、結構升級轉型上成效初顯。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在下游需求萎縮、價格大幅下跌導致的利潤收窄甚至虧損等因素加速了玻璃產能的淘汰進度。
“應該說在此倫‘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影響下,玻璃行業的去產能節奏和效果是最為明顯的,2015年至今國內整體玻璃行業生產利潤的持續好轉便是最好的證明。”信達期貨分析師王強稱。需要注意的是,在去產能過程中,玻璃行業自身的轉型升級(愛基,凈值,資訊)也為行業的良性發展助一臂之力。
通過近期的實地走訪,記者了解到,當前玻璃市場中轉型升級的路徑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目前,華中地區,以武漢長利為代表的企業,已打造并強化產業鏈前向后向一體化,如上游原材料方面,多家企業有參股或控股的礦山,下游加大深加工產業布局及力度,離線low-e成為消化原片、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首選。
而山東地區的玻璃企業在打造產業鏈一體化方面已經率先走出一片天地。據山東金晶科技(行情4.89 +5.84%,買入)期貨部的負責人焦勇剛介紹,公司上游100萬噸級的純堿生產基地,除完全滿足自身浮法線需求外,產品行銷全國,成為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下游產業鏈立足高起點、高標準,以雙銀、三銀low-e為主導的深加工產業蓬勃發展,既消化了自身原片產能又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另外,南玻、信義等企業在工程玻璃、汽車玻璃、光伏等領域也創造了較好的業績,成為企業擺脫行業困境的重要渠道。
在“市場風向標”的沙河地區,近年來著力打造集各門類、各領域為一處的深加工產業園。目前幾個產業園已初具規模,使當地近40%的原片產能得以就地消化,緩解了原片外銷的壓力,對穩定價格、穩定盈利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產業轉型升級,即符合玻璃行業發展政策的方向,也符合企業擺脫困境提升企業價值的現實需求,對優化產業結構、提升中國玻璃行業整體競爭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焦勇剛坦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技術上的轉型升級外,部分玻璃企業也在經營管理上借助期貨金融工具實現了由“單腿跳”變成了“雙腿跑”的轉型。
但需要注意的是,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輕而易舉。過程之中也需要承擔難以預見的風險和挫折。在玻璃企業看來,只有經歷風雨方能見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