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國水泥全年產量23.5億噸,從區域間水泥產能利用率情況比較看,東北、華北地區水泥產能利用率僅為50%~60%,而北方某省全年水泥產能利用率僅為42.5%。水泥行業依然存在產能過剩。建材行業中除水泥外,玻璃、陶瓷等行業也同樣面臨著“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的問題。
面對供大于求的市場局面,建材行業如何降產增效、打開市場、破解困境?在今年兩會期間,多位委員表示,以“一帶一路”戰略為突破口,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加快我國建材行業“走出去”,是化解建材行業產能過剩的重要途徑。
從過剩產能變新的經濟增長點
全國政協委員、長春鴻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欣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其特點就是新常態。一方面經濟發展非常繁榮,外匯儲備豐厚;另一方面經濟增速從高速到了中高速,一些產業開始出現產能過剩。王欣認為,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需要“走出去”。
“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包括與相關國家進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資源合作、園區和產業投資合作、貿易及成套設備出口、自貿區建設等,也可以帶動我國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促進東部地區和沿海城市的轉型升級與對外投資,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步伐。
從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例,一方面國內一些省份將啟動“一帶一路”相關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另一方面行業將加快國內水泥等產業“走出去”步伐,幫助周邊欠發達經濟體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這樣,由基礎設施的完善進而帶動相關省份和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繁榮,帶來房地產、工商業的經濟繁榮,這對建材行業來說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質價雙優才能大受歡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公路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志軍
李志軍認為,我國水泥、玻璃、陶瓷、新型建材等成套技術和大型裝備水平都是世界一流,而且價格上具有非常大的競爭力,不論是技術還是價格,都不遜色于其他發達國家。“一帶一路”涉及的沿線國家中,中亞、非洲工業由于制造水平還比較落后,承接德國工業4.0難度太大,而中國的工業制造業最合適。
過去我國外貿出口大量的服裝、鞋襪等生活用品。隨著國內生產要素成本的提高,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生活制品類產業,大部分已經遷移到東南亞、南亞等國家。比如一些服裝、皮包等,過去都是中國制造,現在則是孟加拉、菲律賓制造。
如今我國開始出口設備和裝備等生產用品,從生活用品的出口跨越到生產用品的出口,從單純的賣產品過渡到海外資本投資、到國外建工廠管理工廠,這是一次歷史性的邁進、一個歷史性的轉換。這充分說明企業“走出去”已經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以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中材國際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技術,技術水平達國際先進水平。擁有從水泥工程技術研發,到工程設計,專業裝備制造,建設安裝,生產線調試,生產線維護和運營管理等完整的產業鏈。從上世紀90年代承接第一個東盟項目開始,中材國際始終堅持“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中材國際陸續與多家東盟水泥界巨頭公司合作,累計承建30余條水泥生產線,打破了東盟水泥工程裝備市場由西方公司一統天下的局面。
李志軍強調,在“走出去”過程中,企業要突出中國的品牌、技術,把質量和品牌放在第一位,努力打造“國家名片”。
聯合組團“走出去”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僑聯副主席潘慶林
過去,國家支持企業“走出去”,往往是單個地區或單個項目的支持,這次“一帶一路”是國家全方位地為企業“走出去”鳴鑼開道,對企業來講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潘慶林解釋,“一帶一路”要與金融相結合,要有組織、有重點地走,絕不能單槍匹馬、漫無目的地亂走。“借船出海”即有效整合資源規避風險,借助國家政策與金融支持,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據了解,目前中國建材聯合會已經成立了“走出去”服務平臺,為建材企業搭建平臺,與國外政府、機構、企業展開合作,并征得國家有關部門支持,爭取在境外打造建材產業園區,引領建材企業集群式“走出去”,吸引更多中國建材企業到境外園區投資、建廠,建立物流集散基地。
潘慶林還建議,企業要改變過去單純依賴貸款的做法,轉而探求新的融資商業模式和組織模式,充分發揮國家目前強大的金融優勢,籌措成立投資基金,調動更多的資本參與到投資中,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加強溝通交流,總結過去“走出去”的經驗和教訓,探討下一步“走出去”的途徑和方式,統一思想,達成共識。
潘慶林指出,“走出去”要把產業鏈上下游縱向聯合起來,企業之間加強橫向協作,政府也要起指導協調作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外交部等部委制定規矩,安排布局,并利用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手段對企業加以指引,最終形成產業鏈縱向聯合、企業間橫向協作、政府引導推動的格局。
世界各國都看好中國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經濟模式,很多發展中國家也非常想復制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潘慶林表示,“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不僅需要中國的先進技術和裝備,也需要中國的資金支持,“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后,已有60多個國家支持參與,涉及人口44億。我們要在有效化解國內建材過剩產能同時,用品牌和質量打造國家“名片”,開辟“一帶一路”國際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