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名牌產品、名牌商標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因此,一些不法商家便打起了"名牌"的主意,"山寨名牌"也就成了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現象。"山寨名牌"這種現象最開始是在服裝行業中泛濫,而現在也蔓延至了建材家居行業。 對"山寨名牌"現象多數企業感到無奈,法律上這些企業沒有違規,但實際影響上卻是混淆視聽,影響惡劣。隨著金融風暴的洗禮,市場也在大浪淘沙,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市場調整行業格局必將發生變化,品牌建設也將不斷完善。 山寨名牌充斥家居市場 日前,大自然地板亞太區總裁佘建斌先生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大自然地板遭遇"山寨版"。一家南方小地板廠名叫"小自然","大自然"得知后到工商部門投訴,但得到的說法是"小自然"的注冊并沒有違法,只能說相似度很高,但不構成侵權。而類似事件在地板行業已經是盡人皆知的"秘密"。記者在十里河地板之家看到,歐人、歐寶、歐彩;德爾、德耐爾--同姓不同名,同名不同姓的品牌多不勝數。 不僅如此,"山寨名牌"現象在衛浴、涂料、熱水器、家電等行業更是屢見不鮮,立邦漆、飛利浦、歐典陶瓷等都曾遭遇過"山寨版"。清華陽光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振一告訴記者,據他們統計叫清華某某的牌子不下五六十家,這些"山寨名牌"都是打著清華的名義充斥在市場中,消費者在對品牌不了解的情況下極易把"山寨"當成正版或者是正版的兄弟品牌。等到發生糾紛,消費者又直指品牌商品,最終發現上當受騙。 小品牌急功近利促使抄襲 不過,"山寨名牌"的生存有自己特定的環境和選擇對象。企業的名氣越大,越容易被小品牌"盯上"。業內人士分析,理由很簡單,小品牌在成立之初無名也無錢,花最少的錢營造最強大的市場效應成為它們尋求突破的目標。傍上宣傳力度較大,知名度高的企業名無疑是一個捷徑。從生存環境來說,"山寨名牌"出現身影較多的是二三級城市或大城市的中低端賣場。顯然,它們瞄準的都是求低價、購買經驗不足、信息流通不充分的消費群。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