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事物總有它的兩面性;一邊是贊譽聲四起,另一邊譴責聲不斷。"史氏廣告"不管能喜歡還是討厭,總從四面八方充徹你的兩耳,讓你無處可逃。"史氏廣告"成為中國企業界特有的現象,引起了眾多媒體,專家的點評和討論。 商場如戰場,遵循著"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法則。史玉柱的腦白金屹立在保健品市場十多年不敗,并保持著高速成長的速度。盡管你可以指責腦白金廣告的惡俗,你可以對其文化內涵的淺薄而不肖;你也可宣稱:"打死我也不買腦白金"。但你也不得不承認史玉柱在保健品市場大獲成功的事實。 眾多營銷專家把史玉柱所創造的營銷神化歸結為"人性化營銷"的成功范例。但只要我們真正透視一下腦白金的營銷模式,并非象專家們描述的那么完美。至少對其他>其他>其他企業而言,毫無可借鑒性和模仿性。 筆者提出心中五大疑問,與讀者共同探討: 疑問一:腦白金能活多久? 史玉柱自稱:"花70%的精力研究消費者,20%的精力管理好終端,10%的精力管理經銷商"。史玉柱對消費者的研究可深可精,他明白國人逢年過節得送禮的情結,買者不喝,喝者不買;將自己的產品打造成送禮佳品就行,至于消費者是否真正喜歡未必重要;只要送禮人有了面子就足夠了。就這種畸形的消費模式以及思維怪圈造就了現行的腦白金營銷模式。 品牌的立足點在于產品的核心價值。而腦白金的核心價值又在哪里呢?只不過是作為禮品的最佳選擇。國人的送禮情結不變,似乎腦白金就有生命力;這也是史氏廣告長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廣闊,尤其是農村市場的非理性化和不成熟性,也為腦白金類的產品提供了發展的土壤。 但腦白金品牌內涵的蒼白以及文化價值的缺位,會導致腦白金類產品根基的淺薄和生命力不強。腦白金所推廣的不過是保健品的一個概念,它無法與消費者在價值理念,消費習慣以及社會文化層面上真正達成共識;無法形成忠實,穩固的消費群體。腦百金不過是特定時期的消費熱點,總有時過境遷的時刻。史玉柱對經銷商的漠視,導致經銷腦白金的銷售商利潤不足1%。腦白金之所以生存至今,只不過是靠高強度的廣告來維持。史玉柱其實早已看到了這一點,幾年以前,就將腦白金的所有權賣給了其他公司。腦白金還能活多久,筆者以為屈指可數。 腦百金的營銷模式不過是"撈一把就走"急功近利的模式。腦白金的起步得益于保健品鼎盛時期。其營銷模式無絲毫可借鑒性,亦不可被其他企業所模仿。否則你就等著后悔去吧。 疑問二黃金酒的成功系數有多高? 史玉柱連手五糧液集團打造的黃酒酒成功系數有多高?現在定論還為時以早。黃金酒延續了腦白金的營銷模式,在春節即將來臨之即,在鋪天蓋地的廣告聲中上市了。黃金酒的廣告延續著惡俗的老路子。在史玉柱看來,你可以討厭我們的廣告,但越討厭,越容易記住我的廣告。如去年同期的恒源祥廣告在一片叫罵聲中,讓全國人民記住了恒源祥。"不能名垂百世,也要遺臭萬年。"這就是眾多廣告人的思想。 但酒并不等同于保健品。酒文化在中國源源幾千年。國人對酒的認知和偏愛非一片叫賣聲中可以改變的。酒行業經過十多年來的起伏和沉淀,已形成較為固定的市場格局。史玉柱的黃金酒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史玉柱以為借助著五糧液的金字招牌,再加上他那屢試不爽的營銷模式;今年在酒市場可以所向披靡。筆者以為史玉柱低估了國人的智商。第一黃金酒定位模糊,是將其歸為保健酒還是白酒系列?如歸為保健酒;以勁酒,椰島鹿龜酒為代表的保健酒所已形成的優勢,將阻擋黃金酒的步伐。第二黃金酒缺乏根基,一個OEM模式的新興酒企業毫無技術含量。第三。以保健品為主而建立起的銷售團隊和銷售渠道,在酒的銷售上有多強的銷售力? 現在就說黃金酒難以成功還難以定論,據聞黃金酒的發貨量已達到二十億。真正實現銷售的尚無法統計。筆者以為或許史玉柱能在黃金酒上賺上一筆,但存活期不會超過三年。 疑問三:史玉柱的營銷有"人性"嗎? 中國的人文文化中強調的是一個"孝"字,正所謂"百善孝為先"。腦白金的廣告中在不停地叫喊"送父母,送長輩,送老師",在迎合國人尊老愛幼的傳統。于是有專家就把"史氏廣告"歸結為人性營銷。 我們先不論"史氏廣告"制造的噪音,倒了多少國人的胃口。就沖其在廣告中無限制地夸大產品的功效以及為推廣自己的產品而挑起消費者相互間的攀比,就表現出該企業誠信的不足以及公德的缺位。 人性是什么?從社會的角度來講,人性對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從道德的角度上講,人性是人情倫理的尊崇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愛。腦白金在無休止地重復著"愛父母,愛子女,愛長輩,愛老師"之時,又為真正所需要關愛的弱勢群體做了什么呢?至少史玉柱在慈善事業上做得是遠遠不夠的。 國人的送禮情結是不值得倡導的。每年有多少官員倒在腐敗的路上,又有多少國人勒緊褲腰帶,做不必要的送禮;節日期間,又有多少禮品是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北家?其實許多人也討厭禮品大回轉。只是風俗如此,無法改變罷了。每年春節之后,因過期或霉變而扔掉的禮品有好幾十億。這又是多大的資源浪費?最不道德的就是"送老師"。讓還未踏入社會的學生就學會送禮,這正是對中國教育機制的最大諷刺。 "史氏廣告"是對社會不良風氣的迎合和推波助瀾。完全出自于企業的功利,至社會公德而不顧;那有什么人性而言?"史氏營銷"充其量不過是"功利營銷"。把它說成是人性營銷確實是言過其事了。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