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下,產能過剩行業的信用風險正在逐步暴露。從去年的“成績單”來看,各大行都感覺到了不小的經營壓力。
如果說過去產能過剩貸款只是一個隱患,如今則已經成為會隨時爆發的定時炸彈,且有加速“引爆”的趨勢。
有分析警示,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風險或將成為銀行信用風險暴露的“第一波”,化解產能過剩風險,保衛資產質量的戰役已經打響。
違約增加
拖累銀行資產質量
產能過剩行業信貸風險究竟有多緊迫?實際上,從去年以來監管層多次強調要化解產能過剩風險,要求銀行深入排查,摸清風險底數就可見一斑。
而據媒體3月28日報道,銀監會3月中旬向銀監分局與地方法人銀行等金融機構下發了關于《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和化解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具體措施包括摸清風險底數、嚴格把握政策界限、明確差別化信貸標準、踐行綠色信貸、支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等。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明顯感覺到長三角地區不良貸款反彈的壓力,特別是在制造業、鋼貿等行業方面。”農行風險總監宋先平日前表示。
從五大行年報來看,新增貸款仍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而制造業不良貸款增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產能過剩壓力增大,產業鏈末端的企業違約風險增多。建行年報顯示,去年末,該行制造業不良貸款余額為380.83億元,不良率為2.88%。
交行年報也顯示,該行2013年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上升,主要因素即是鋼貿貸款質量在短期內集中下降。
“2013年,本行資產質量變化受鋼貿業務風險擴散的影響,帶有較為鮮明的區域和行業特色,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的零貸業務。”交行年報稱,這一問題是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引發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民營中小企業抗沖擊能力弱的一個集中縮影,并非全局性的、系統性的問題。
產能過剩行業風險
或最早暴露
更值得警惕的是,未來,隨著需求疲軟和國家化解產能的決心加大,過剩行業貸款或將呈現惡化趨勢,尤其是產能過剩的“重災區”——鋼鐵業。
而近年來鋼鐵下游建筑業和制造業需求低于預期,可能導致鋼價持續下跌,行業面臨虧損,違約風險已經由鋼貿蔓延至鋼廠。中國銀行(601988,股吧)行長陳四清日前在該行業績發布會上稱,中行已經注意到最近有一小部分中小企業,包括鋼貿鏈出現了一些不良的新特點,并正在積極組織化解。
根據有關機構的測算,目前產能過剩行業貸款規模約5萬億元,主要集中在鋼鐵、有色、水泥、造船和電解鋁等行業,其中鋼鐵行業占比最大。陳四清表示,中行1885億元產能過剩貸款主要集中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
而產能過剩行業如此高的資產負債率,卻又面臨盈利能力差、缺乏有效的信用支撐的困境,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疊加將會使其風險更早暴露。
交行年報判斷,未來華東及沿海地區以民間借貸、擔保鏈為主要特點的金融生態環境修復仍有待時日,再加上國家全力化解產能過剩和治理污染的決心堅定,短期內上述地區的不良資產還會出現慣性增長,不良貸款率將呈溫和變化趨勢。
同時,隨著國家加快產能過剩行業調整,也會加快部分行業和地區信用風險的暴露。海通證券(600837,股吧)分析,產能過剩行業未來兩年如果達到80%的正常產能利用水平,將有大約8%~35%的產能被淘汰,按照約5萬億元的總貸款規模計算,預計將產生不良貸款約5700 億元。
有分析警示,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風險或將成為銀行信用風險暴露的“第一波”,要尤其關注兩類鋼鐵企業的信貸風險:一是負債率較高的企業;二是盲目多元投資、戰線拉得太長的企業。
化解+清退
有效防控風險蔓延
“2014年我們要打一場保衛資產質量決勝的戰爭。”由陳四清在年報發布會上說出的這句話不難感到,今年如何化解產能過剩行業風險對銀行來說仍是個挑戰。不過,五大行也同時表示了對控制產能過剩行業風險的信心。這種信心來自于,對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銀行一直通過差異化信貸政策逐步清退和化解,目前不良貸款和不良率均在可控范圍內。
工行在其年報中稱,去年嚴格控制了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對產能過剩行業實行嚴格的行業限額管理。同時通過推動并購重組、創新信貸方式,在促進行業和企業健康發展中防范和化解風險。工行年報顯示,至2013年末,產能過剩行業貸款余額減少199億元,不良率較上年下降0.97個百分點至0.79%。
實際上這也是很多銀行的做法。陳四清表示,中行的產能過剩貸款在逐年下降,比2012年下降了7.8%,整體不良率的比重是0.75%,這些貸款雖然是發生在過剩行業,但都是在過剩行業里的龍頭企業。建行行長張建國也表示,一直到去年底,建行六大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貸款實現了連續不間斷13個季度余額的絕對減少。
對于未來產能過剩領域的貸款,各大行均表示,要跟蹤國家政策導向,做好重點行業、重點區域潛在風險監測,提前進行預警提示。組織開展風險排查,并及時采取化解、退出等措施,有效控制行業性、集群性風險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