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漸趨謹慎 強勢股融資償還壓力加大 盡管近期滬深股市融資余額持續創出歷史新高,但仍難掩資金謹慎的心態。從12月以來融資的持倉結構看,前期強勢股普遍遭遇了融資凈償還壓力,而融資買入則大量涌向業績穩定、估值不高的藍籌品種。分析人士指出,作為市場敏感度最高的群體,兩融投資者當前的謹慎情緒應引起高度關注;與此同時,在融資償還壓力持續增大的背景下,對前期強勢股可能出現的進一步調整也應該保持警惕。 融資資金漸趨謹慎 如果僅從兩融市場整體數據看,對短期A股似乎應該更加樂觀一些。12月17日,滬深股市融資余額為3354.92億元,連續第17個交易日創出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從融券角度看,12月11日之后,兩市融券余額也逐漸擺脫了40億元關口的壓制,逐漸下行。 但是,在整體數據積極變化的背后,謹慎情緒卻在暗流涌動,主要表現為融資結構12月以來發生了明顯變化,融資開始從強勢股中大幅撤出,并且流向了穩定型藍籌股。 統計顯示,12月以來融資凈償還居于前30名的個股,其融資凈償還額均超過了5800萬元。其中,蘇寧云商、中國衛星和廣匯能源融資凈償還額最高,分別達到了2.97億元、2.17億元和1.74億元。從上述融資償還壓力較大的個股看,基本為今年前11個月的市場強勢股。從股價看,上述30只個股今年1-11月的平均漲幅為61.45%,而全部700只兩融標的股今年前11個月的平均漲幅只有30.64%。也就是說,12月以來融資償還壓力最大的30只個股在今年前11個月相對所有兩融標的股取得了超過1倍的超額收益。顯然,前期強勢股在進入12月后遭遇了明顯的融資償還壓力。 在從強勢股中撤退的同時,融資大幅流向了股價處于相對低位的品種。統計顯示,12月以來融資凈買入居前的品種,多為今年前11個月的滯漲股票。比如,融資凈買入額居于前30位的個股,今年1-11月的平均股價漲幅為34.52%,與兩融標的股整體漲幅基本相當,這些股票大多為銀行、券商等業績穩定的藍籌股。 從融資凈買入和融資凈償還兩方面數據比較看,融資在12月以來體現出了非常明顯的謹慎心態,即一方面對強勢股產生了恐高情緒,另一方面開始有意識的尋找資金避風港,這種情形在今年是非常罕見的。 短期市場或難樂觀 作為對市場變化最為敏感的資金群體,融資資金進入12月后發生的心態變化有理由引起投資者高度關注,在一片看好跨年度行情的聲音中,保持適度謹慎仍然非常必要。 從近期市場走勢看,也確實出現了較為疲弱的跡象。主板市場的代表滬綜指,在12月5日以來持續下行,10個交易日內已經下跌了超過100點;與此同時,作為市場定海神針的銀行股,也失去了往日的穩健,工商銀行在本輪市場調整中已經連續收出了10根陰線,這種極弱的走勢以往并不常見。在主板市場調整后一度大幅反彈的創業板股票,本周也開始重現低迷,12月2日留下的向下跳空缺口短期被回補的可能性迅速降低。 有分析人士指出,融資近期的謹慎情緒絕不僅僅是因為短期市場重歸弱勢,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未來一段時間市場運行的不利因素正在明顯增加。一方面,年底歷來是資金面最緊張的時期,短期資金利率本周明顯走高就是證明;而即便度過了年關壓力,明年1月份股市很可能將迎來新股發行的壓力。由此看,近兩個月市場的流動性情況都不容樂觀。 另一方面,經過近期的震蕩,此前制約資金做多的個股投資吸引力有限的問題再度凸顯――對于成長股來說,12月初的反彈使得不少小盤股的泡沫重新膨脹,而即便有部分小盤股股價出現明顯下行,在明年新股發行的預期下,也少有投資者敢于問津;對于大盤周期股來說,11月份此類股票基于產能收縮等預期明顯上漲,但終究受制于去產能的中期趨勢,估值修復之后難以進一步拓展向上空間。在上述壓力面前,出現跨年度行情并不容易,融資選擇謹慎也在情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