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業發展的過程中,諸多潛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從長遠來看,影響鋁業的生存和發展。 筆者認為其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產能盲目擴張。由于鋁冶煉行業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促使原有企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同時也吸引民營資本和外資紛紛上馬鋁冶煉項目。隨著新建、擴建產能逐步轉化為產量,預計2010年將達到1000萬噸。產量的增加使得原鋁的供求狀況由供求平衡逐漸轉變為供大于求,盲目的產能擴張造成資源浪費,直接限制了鋁行業的發展。 第二,由于資源短缺,能源價格上漲,鋁行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由于我國生產鋁的原材料氧化鋁供應緊張,國內電力供應也比較緊張,因此氧化鋁和電力價格逐步上升,這造成鋁生產成本增加。現階段國內鋁生產企業130多家,但由于缺乏高品質的鋁礦資源,造成國內優質的氧化鋁產量較少,從而使許多大型鋁生產企業依靠進口氧化鋁來滿足生產需求。從相關數據來看,國內氧化鋁供應缺口正在日益擴大。另外,由于氧化鋁是不可再生資源,產量迅速增加受到限制,因此短期內不可能大量增產,氧化鋁供應缺口將長期存在。原料的短缺勢必造成價格的上漲,而氧化鋁價格的上漲勢必造成鋁錠生產成本的上升,這樣一來,鋁廠的利潤將減少。同時新出現的產能因為氧化鋁的短缺而不能轉化為產量,由于找不到氧化鋁,一些鋁廠已面臨倒閉。 第三,在電力供應方面,部分地區用電高峰期拉閘限電已經對少數鋁廠產生影響。由于煤炭漲價,在夏季用電高峰時,國家發改委宣布從7月1日起將全國銷售電價平均提高2.5分/千瓦時。電力成本上升將增大不同電解鋁企業的盈利能力差異,由此可見,鋁的生產成本長期內仍將居高不下。 第四,產業結構不合理。目前國內鋁廠多以生產原鋁為主,而盲目追求粗放型增長和低水平產量擴張,將帶來結構性失衡問題。由于目前電解鋁生產技術已成熟,進入門檻低,加工生產鋁錠已不再是資金和技術壁壘極高的投資行業,所以民間資本也紛紛加入,但是其投資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原鋁生產上,而附加值高的鋁合金、高純鋁卻倍受冷落。于是造成目前國內市場一方面普通鋁錠供大于求,陷入價格戰;另一方面,高品質的高純鋁、鋁合金等供不應求。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國內每年高純鋁的缺口在十幾萬噸左右。這表明我國鋁工業市場供求格局存在明顯結構性問題,有些品種過剩,有些品種緊缺。另外一部分鋁廠規模小,勢必造成重復建設,資源達不到最優配置,資源浪費嚴重,單位產量耗能大,生產成本高,利潤空間小。 隨著全球資產價格急劇膨脹,國際、國內鋁價自2006年以來保持高位運行。在此背景下,國內鋁行業呈現加速擴張的態勢,并由此帶來鋁產業鏈供需結構性失衡及其引發的國家調控措施的綜合預期,市場再度步入迷茫時期。 2008年曠日持久的美國次貸危機最終轉化為嚴峻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動蕩加劇,全球經濟開始出現衰退,原油、礦石等資源價格下跌,投資嚴重不足。金融經濟危機已經迅速蔓延成實體經濟危機。實體經濟正遭遇確鑿無疑的下滑沖擊,這方面的又一例證是鋁業遭遇近10年來最嚴重的產能過剩。過剩只能減產,目前在氧化鋁方面,至少山東省已減產600萬噸(該省氧化鋁產能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而在電解鋁方面,為了達到供需平衡,國內至少將減產300萬噸。 鋁業堪稱工業經濟的晴雨表之一。據了解,目前國內鋁加工行業的基本消費結構為:建筑業30%、交通運輸(汽車零部件)23%、電力14%、機械及設備10%、耐用品8%、包裝7%,其他>其他>其他為8%。 鋁消費的萎縮很能反映地產行業狀況,而工業用鋁的狀況更糟。由于價格下跌,下游企業心理恐慌,庫存大量減少。有研究機構估計前三季度國內鋁消費的實際增長約7.8%,差不多只是去年增速的零頭,而四季度的消費很難高于前三季度。電解鋁行業的萎縮也使得氧化鋁行業陷入困境。目前氧化鋁平均的生產成本為2600 2800元/噸,雖然中鋁報價2900元/噸,但是市場上2500 2600元/噸就能買到。 目前國內氧化鋁大致"三分天下":山東企業如信發鋁業、魏橋鋁業等;中鋁系;依靠地方鋁土礦資源興起的企業,如河南三門峽開曼、東方希望等。其中產能占全國三分之一的山東企業,由于鋁土礦幾乎全部進口,成本達到3000元/噸,肯定虧損;中鋁集團下屬公司應有虧有平;只有依靠地方資源興起的企業,目前還能維持微利。 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新的不確定因素,國民經濟的不景氣對鋁結構行業影響很大,我們需要站在全球視野的高度、把握好經濟發展的周期、剖析國家宏觀政策走向,對鋁結構行業市場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清形勢、抓住機遇,合理預測鋁結構行業未來走勢,制定正確的發展規劃、及時調整發展戰略、積極開拓新的市場,在危機中立于不敗之地,在發展中更上一層樓。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