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業在2008年僅僅一個月左右的間隔,就經歷了"炎夏"和"寒冬"。鋼價在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后,已跌至1994年的水平。 中國鋼鐵業產能過剩,這至少在3年前就已表現出來。后來因為全球經濟調整期的延后,中國鋼材突然一下子轉向全面的"凈出口",把產能過剩這個矛盾掩蓋了。但是,誰也不愿做"盛宴"的終結者,這包括鋼廠和上游的礦商。 今年的全球鐵礦石價格談判,就是在這種"古怪的心理"作用下出現了十分"異化"的格局。全球礦業三大巨頭都用一種極端的強硬態度提出他們能夠想到的所有"附加要求"。高價位原料的高成本全面向下游轉移,把鋼價"慣性"地推高到歷史最高水平。到6月末,國內鋼材綜合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上漲45%以上。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戚向東認為,今年9月份以后,國內鋼產量出現近年來未有的快速回落,最高月產與最低月產相比,月產減少1480萬噸。這種減產幅度,"是全球鋼鐵生產史上不曾有過的現象"。多家鋼廠負責人都反映,"好像市場需求突然一夜之間消失不見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這其實是此前由通脹預期帶來的經濟鏈條上的高庫存所造成的。一旦遇到經濟減速,相關產業鏈條的各環節第一反應就是"消化庫存",這就使得供求失衡突然放大,由此帶來市場恐慌,再進一步加劇市場動蕩。 中國鋼鐵產業早就達成了幾項基本"共識",并以國家產業政策的方式來推行:一是今后要嚴格控制新增產能的過快增長;二是鋼鐵業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不以成為國際主要鋼材出口國為目標;三是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推進企業的聯合重組。 但是這幾年來矛盾并未得到根本緩解,連年的鋼材凈出口局面掩蓋了產能過剩的矛盾;鋼企聯合重組進展不快,產業集中度一度不降反升。所有這些也使得鋼鐵產業與上游礦業的供求關系趨于緊張,長期利益逐漸讓位于短期博弈。 有專家反映,在市場"慣性"和過度競爭的背景下,就算是一些產品結構調整的舉措,也出現了"變味"的情況。比如業內長期來提倡的"板管比提高"這個目標,到現在也出現了一些"過度"的偏向。此次鋼價暴跌中,熱軋板卷價格一度大幅"倒掛"于低附加值的螺紋鋼。 中鋼協相關負責人戚向東說,鋼鐵業要通過結構調整和結構優化,擴大市場有效需求,不再盲目擴大產能,同時把上下游產業鏈的比價關系向合理的方向調整,建立穩定的營銷定價機制。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